數位轉型 轉型不是軍備競賽!找到創造價值的數據才是關鍵

轉型不是軍備競賽!找到創造價值的數據才是關鍵

許逸德透過數位轉型的成果,帶領華城電機營收和獲利同創歷史新;蘇義傑攝。
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年度領袖獎-大型機構組暨智造升級轉型獎-大型企業組楷模獎】華城電機在2024年的營收衝破200億元,讓數位化深入工作日常的企業文化功不可沒。三代接棒的總經理許逸德清楚認識到,數位轉型不是蒐集數據就好,更知道要怎麼從其中挖掘價值,並對科技發展保持開放心態。

在AI風潮的帶動下,電力供應的相關產業深受矚目。1969年成立的華城電機,更是風口上的耀眼明星。

2024年,華城的業績幾乎是飛躍式成長,營收從2020年85億元,一舉衝破200億元,EPS更來到14.93元,全創歷史新高。

大躍進的關鍵,除了打進美國基礎建設的電網市場外,更重要的就是第三代接班人、現任總經理許逸德,上任8年來積極推動數位轉型。他因此獲得本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大型機構組的年度領袖獎。

談起推動數位轉型的初衷,許逸德憶起一段往事。2012年,華城成為台積電台中廠的供應商,提供8台電力變壓器,成為華城日後推動數位轉型的起點。

大客戶台積電帶來轉型契機

變壓器內部充填的絕緣油當中,氫氣含量按照台電標準,需在600PPM以下。當時華城交貨的8台變壓器中,7台的數據都僅有30PPM,唯一例外的一台則是90PPM。

華城本來覺得,這些數字不但符合台電標準,而且遠勝過競爭對手,客戶應該很滿意;沒想到卻被台積電的風險控管人員,狠狠地上了一課:台積電認為華城的產品有高度風險,因為標準產品不應該有例外。

「按照過去的生產經驗,我們有信心可以控制在100PPM以內,可是我們不知道要怎麼控制出那個30。」許逸德苦笑說,台積電還一度認為華城不願意開誠布公地檢討,但事實上他們是「無法檢討」。這讓他決定,一定要在公司推動製程的數位透明化。

檢視許逸德帶領的轉型成果,不但營收及獲利節節高升,毛利率也從他2017年接任時的12.6%,到今年前二季突破38%。祕訣在哪裡?

「大家都在做Dashboard(數位儀表板),每個人手上都擁有很多數據,重點是要怎麼用(數據),才是真正的經營knowhow(關鍵知識)。」許逸德強調,以現在的技術水準,工廠數據很容易取得,但運用得法,才能發揮成效。

「大生管」翻轉傳統業務模式

怎麼樣才算運用得法?華城內部推動一套名為「大生管」的獨特生產管理制度,從數據出發,整合業務、製造、研發與採購4大部門,讓組織資源集中,精準搶下關鍵訂單。

制度的核心理念是「以產能反推訂單」。過去,業務部門多半不會將洽談中、尚未得標的案件主動告知工廠,但許逸德要求業務團隊公開手中未來一年至一年半內正在運作、得標機率達一定水準的案件,讓生產部門預先將這些潛在訂單套入排程中,就可以發現一些若是未能順利拿下,就會造成產能閒置的「關鍵案件」。

一旦識別出這類關鍵案件,就啟動優先配置機制:像是根據國際原物料行情,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銅或矽鋼片等材料,並預先掌握用量。另外,材料不再拘泥於過往「先進先出」原則,而是針對案型,優先調撥價格最低的原料,以提升報價競爭力。

同時,針對必須全力爭取的「關鍵案件」,華城會大幅提升參與層級,由業務經理、處長,甚至由總經理親自出馬拜訪客戶高層。「高階出擊、策略加持」,不僅將得標率自原本三成上下,提升到八成,也讓關鍵客戶的關係更為緊密。

更重要的是,透過這套制度,公司內部原本各自為政的生產、銷售、研發、採購等部門,開始在共同目標下運作。

沒有共同的利益綁定,部門之間往往各行其是。舉例來說,業務能否接到訂單,工廠未必關心,反而會擔心訂單太多造成壓力;採購部門關注的是全年平均成本,對個別訂單的成本結構並不敏感;研發則著眼於設計邏輯與標準流程,不一定配合個案最佳化。

許逸德透過數位轉型的成果,帶領華城電機營收和獲利同創歷史新高。

【小檔案|華城電機】
成立時間/1969年
董事長/許邦福
總經理/許逸德
2024年營收/202億元
主要業務/生產製造配電及電力變壓器、開關設備、配電盤、配電器材等,並承包相關工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