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理 《情緒勒索》背後的真實人生:周慕姿,如何在內耗人生裡找回自己?
《情緒勒索》背後的真實人生:周慕姿,如何在內耗人生裡找回自己?
- 心理
-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
- 2025/09/11

周慕姿;葉政榮攝。
許多人以為,職涯一定要早早定向、一路穩健前行,才能走出亮眼成績。但知名心理師周慕姿卻在近30歲時才轉換跑道,從新聞界走向心理諮商之路。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專訪中,她分享這段關鍵轉折,以及如何走出質疑與內耗,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正確答案。
在心理諮商領域,周慕姿的名字對大眾而言並不陌生。從她的第一本書《情緒勒索》銷售超過25萬冊,到後續的心理議題探討,多年來,她透過書籍、演講、Podcast與線上課程,持續推廣大眾心理學知識,幫助無數人更了解自己、走出情緒困境。
然而,這樣一位看似「成名甚早」的專業人士,其實決心走上心理諮商之路,已近30歲。這樣的反差格外耐人尋味。因為我們往往以為,成功的人必然早早確立志向、穩步前行;但周慕姿的故事恰好相反。她年輕時一路是學霸,北一女、政大新聞系、政大廣電所,卻在一段實習經歷後,她選擇放下,成了「新聞界的逃兵」。
近期她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人物面對面專訪,暢談她走上心理諮商這條路的初衷,以及一路上發現的風景。
30歲後起直追的務實轉折
「30歲之前,在找自己喜歡什麼東西的時候,我真的是比較用一股腦的熱情去選,」周慕姿回憶。
她曾想過當律師,理由單純到幾乎帶點童稚的幽默:「小時候看爸媽準備離婚,我就笑著說,沒關係啊,我以後當律師,就可以免費幫你們辦,還能省錢。」老師送她一本《丹諾自傳》,裡面人權律師的故事深深打動了她,也讓她認真考慮走法律這條路。再後來,她因為想寫劇本,想去念北藝大,母親卻以「太遠、交通不方便」為由,好不容易苦勸她改讀政大新聞系。
這些選擇看似戲劇化,卻都沒有走到最後。直到接近30歲,她才第一次用務實的眼光,衡量未來。
這一次她的選項多出了一個:心理諮商。她就讀廣電所碩士時,論文就和榮格心理學有關,平時也讀過不少犯罪心理學的書。她覺得「那時候我知道自己對心理學有點興趣,但還不確定。她也焦慮:「會不會像當年念新聞一樣,最後又發現不適合?」
這一次她主動蒐集資訊,向學長姐打聽心理諮商領域的就業情況,仔細比較不同的工作場域後,終於下了一個清晰的決定——要有一技之長、要能獨立工作、要有安穩後路。心理諮商正好符合這些條件。最終,她順利考取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,之後考取證照。
每年自我覺察—「膩了沒?」
成為心理師後,周慕姿沒有因為「安穩」而停下腳步。相反地,諮商工作讓她更懂得自我覺察,也養成了一個獨特的年度儀式:每年都問自己——「你膩了嗎?」如果沒有,就繼續;如果有,就檢視問題出在哪裡,需要怎麼調整。誠實面對自己,成了她專業路上最穩固的根基。
周慕姿在單親家庭中長大,母親是她人生重要的影響者。嚴格,是母親的教育方式;自由,卻是母親給她最珍貴的禮物。
「我們家沒有什麼背景,我們又是孤兒寡母,你只能靠自己。」這是她母親經常對她的提醒,讓她從小就知道應該要獨立。
「我媽媽的嚴格主要是,她會告訴我:事情要不就不要做,要做就不要半途而廢,要好好把它做完。」她說。
母親替她立下一個規則:不喜歡的事要先完成,才可以去做喜歡的事。但她一旦完成該做的事後,屬於自己的時間,母親從不干涉。這份「做完就自由」的原則,讓周慕姿既懂得承擔責任,也保有探索自我的空間。
嚴格與自由,在母女之間形成一種微妙的默契:達成基本要求後,人生的選擇由自己決定,最後的結果也要自己承擔。正因如此,周慕姿在人生路上,能在迷惘時努力尋路,也有勇氣在需要時毅然轉彎。
情緒勒索的真相
《情緒勒索》這本暢銷著作,容易讓人臆測和周慕姿的成長背景有關,是不是單親媽媽給她的壓力太大?但她澄清:「我感受到最多情勒,反而是剛出社會工作的時候。」
她記得,職場最常聽到的一句話:「你們這一代都是草莓族」。有些前輩甚至羞辱新人:「我以前東西寫成這樣,早就被丟在地上了。那我現在把你東西丟在地上怎麼辦?」當時年輕氣盛的她還曾回嘴:「那就撿起來啊!」之後被同事提醒,「這樣很挑釁」。那時她才驚覺,職場有這麼多「要聽話」的潛規則。
「很多人深信羞辱才能帶來進步,但我覺得那是一種文化毒素。」她直言。並進一步舉情緒勒索典型的例子:當老闆臨時要求加班,如果你婉拒說今晚有事,他淡淡一句:「我本來以為你是個很負責任的人。」多數人為了甩掉內疚,往往就選擇留下加班。因為這句話暗示了「不加班=不負責任」。這就是情勒的真相——當話語成功挑起罪惡感,逼你做出違背本意的事。
周慕姿提醒,破解之道不是糾結對方為何這麼說,而是改變自己的回應,把刻意隱射的操弄轉化為具體的需求:「我當然是個負責任的人。我很好奇,老闆你這麼說是希望我今晚完成哪一部分?優先順序是什麼?」
情緒勒索最麻煩的地方,在於背後的「曖昧溝通」。需求說不清楚、界線立不起來,才是最令人痛苦的根源——既被罪惡感牽動,又對對方心生怨懟,最後只能在矛盾裡消耗自己。
直面內耗,被劫走的焦點
人與人之間情緒勒索的關係,衍生出內耗。這也是周慕姿近年研究的心理議題。
「內耗簡單的說,就是當你沒辦法把力氣花在你想要前往的事情跟方向上,而是全花在別人的感受、別人的想法。」她定義道。
她形容,這是一個惡性循環:
自我懷疑 → 產生焦慮 → 為了消除焦慮而行動 → 更擔心結果
很多人以為內耗是「不夠努力」所帶來的自我否定,但事實正好相反。內耗的人往往很努力,卻把所有力氣都耗在「回應別人的期待」上。
她也不避諱談自己最內耗的時期就是《情緒勒索》爆紅後。由於她30歲才投入心理諮商,非本科畢業的她,當時總有同行質疑她不專業,這讓她陷入極端焦慮:一定要證明自己夠專業。
那段時間,她行程滿檔:一週二十幾個個案、各地演講、督導會議、進修受訓,甚至在高鐵上邊趕逐字稿邊準備簡報。「我那時候的狀況就是,我全都要。」她苦笑著說。直到身體出現甲狀腺亢進,必須工作量減半,即便如此,她仍放不下那股焦慮,心裡卻還想著:要不要乾脆再念一個研究所,甚至直接攻讀博士?
那段時間,她愈是努力,愈是焦慮,反而讓她「看起來在進步,實際上卻是在繞路,只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:我夠格。」
掙扎兩三年後,她決定走自己的路,推出「周慕姿放心說」節目,專注於大眾心理知識的推廣。「別人覺得我專不專業,留給時間回答。」她說。
為了對抗焦慮,她甚至給自己一句護身符:「周慕姿,你注定會讓別人失望,那不如現在就讓他們失望!」這句話乍聽帶著自嘲,卻讓她卸下重擔。她終於明白,自己辛苦的根源,是長年背負「不讓任何人失望」的責任。
停止內耗,把人生還給自己
走過這段深刻的內耗,周慕姿如今希望結合自己的專業,陪伴更多人走出相同的困境。近期,她推出線上課程《停止內耗|阿德勒X完形心理學,帶你走出反覆卡關的人生》,嘗試將心理學理論與日常經驗結合,化為能真正落地的方法工具。
現在很多人的困境是「太怕挫折、太怕失敗」。於是,在最迷惘的時刻,反而急著想找到一個「正確答案」。可是周慕姿提醒,真正該做的,是停下來傾聽自己的聲音,去問一句最根本的問題:「我的人生,到底想要什麼?而不是別人希望我做什麼。」這份自我覺察,才能在職涯與人生中走得更穩、更長遠。
「只要是你選的,你都會把它變得正確。」周慕姿這樣說,像是對所有陷在內耗裡的人溫柔的叮嚀。人生主導權,必須握在自己手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