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特質 有同理心,不代表會管理!領導者必學「恰到好處」的共情智慧

有同理心,不代表會管理!領導者必學「恰到好處」的共情智慧

HBR-CC Staff/ChatGPT

同理心是領導力的重要資產,卻也可能成為傷害決策與績效的隱形陷阱。過度同理,反而讓領導者失去立場。本文深入剖析同理心的利與弊,並提供一套實用方法,幫助你培養拿捏得宜的領導同理心。

林經理有一顆敏銳的心,總是能察覺團隊成員的心情起伏,不論是專案的壓力、家庭的變故、還是個人的挫折,他都能感同身受。有一次,小吳因為離婚,工作狀況大受影響,林經理不僅主動關心,還幫忙分擔部分工作,讓小吳感受到莫大的支持。

然而,林經理的同理心有時卻過於氾濫,對於表現不佳的另一位員工老劉總是不忍心說出批評的意見,深怕傷了對方的心,甚至連該開除的阿國,也一拖再拖,導致團隊士氣低落,績效不彰。林經理也常常覺得情緒枯竭,下班回到家提不起勁陪家人。

這個故事點出了許多主管的困境:同理心無疑是領導力不可或缺的一環,卻也是一把雙面刃,過度或是不當運用,可能反噬自身,甚至損害團隊和公司。

如何駕馭同理心,已經成為現代領導人的必修課。本文帶你深入了解同理心對領導力的好處以及潛在危害,並提供一套實用的方法,助您培養「恰到好處」的同理心。

同理心對領導力的好處

同理心不是主管可有可無的人格特質,而是團隊能夠有效運作、組織能夠順利轉型的關鍵要素。主管如果具備同理心,就會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效果。

1. 同理心能顯著提升員工的績效和幸福感。研究顯示,具備高度同理心的主管,對員工績效的影響力是低度同理心主管的3倍。在這樣的環境下,他們感受到被理解和關懷,因此嚴重過勞或壓力過大的可能性大幅降低

2. 同理心能提升影響力。同理心能讓主管設身處地為團隊成員著想,了解他們重視什麼、追求什麼,並從中找到共同點。同理心還能讓主管察覺團隊成員沒有說出口的心裡話,進而與他們建立更深厚的關係。

3. 同理心是推動組織轉型的祕密武器。在轉型過程中,如何向員工傳達轉型計畫,往往比計畫本身更重要。如果主管沒有充分考慮團隊成員的感受,轉型很可能就會因為他們的恐懼、抵抗而失敗。

同理心對領導力的潛在危害

儘管同理心有許多好處,但若使用不當,也可能成為領導力的絆腳石。

1. 同理心容易導致疲乏、甚至過勞。如果主管每天都要用同理心,吸收所有團隊成員的喜悅、焦慮、憤怒、恐懼和失望,長期下來,主管的能量會被完全掏空。當主管感受到沉重的情緒負荷時,他們不僅自身痛苦,也可能對外界麻木,或是變得更有攻擊性。

2. 同理心可能引發零和困境與不道德的行為。我們的同理心是有限的,例如,對配偶付出的同理心愈多,留給朋友的就愈少。在職場上,這可能導致主管將大部分同理心投入到自己親近的成員或「內圈」,進而限制他們對「外圈」展現同理心,甚至對其產生敵意。這種偏頗的同理心,可能導致主管為了保護自己人,而忽視他們的不法行為,甚至同流合污。

3. 同理心可能讓主管難以做出棘手的決定,甚至被有心人士利用。同理心氾濫時,主管可能為了避免衝突,無法在艱難的處境下勇敢做出決定,也因此很容易被人用情緒操控。

培養「恰到好處」的同理心

了解同理心的雙面性後,問題來了:我們該如何培養「恰到好處」的同理心,既能發揮其優勢,又能避免其陷阱?以下介紹幾個實用的方法。

1. 透過「自我覺察」與「自我規範」來穩固同理心的根基

同理心要恰到好處,主管首先要學會「自我覺察」,也就是深入了解自己的情緒、需求、優點、缺點等。有高度自我覺察的人,能夠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,也能意識到別人情緒對自己的影響,明白同理心帶來的情緒負擔是否已經超出可以接受的範圍。

但光是覺察還不夠,主管還需要「自我規範」的能力。所謂自我規範,就是在心裡持續與自己對話,避免成為情緒、甚至同理心的俘虜。

想像一下,前面提到的林經理面對因離婚而工作狀況不好的小吳,雖然感同身受他的遭遇,卻能在心裡後退一步,思考如何協助他回到正常狀態,同時又不必讓自己變成濫好人,把小吳的工作都攬在自己身上。

那麼,要如何培養自我覺察與自我規範的能力呢?

練習正念:每天花幾分鐘緩慢地深呼吸,專心感受吸氣和吐氣、身體各處的感覺,或四周傳來的聲響。這種專注當下的練習,能讓身心更平靜,也能更敏銳察覺自己的情緒。

練習認知控制這指的是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選定的目標上,並且避免自己分心。例如在面對同理心帶來的心理負擔時,有意識地將注意力從這個心理負擔移開,專心想像他人需求與自己身心健康取得平衡是什麼感受。

例如,林經理原本不忍心開除阿國,憂心阿國可能陷入經濟困境,這時林經理可以運用認知控制,跳脫同理心牢籠,聚精會神想像解雇阿國可以為公司帶來的解脫。

總之,自我覺察和自我規範是同理心的內功,練好這個內功,才不會被他人的情緒吞噬。

2. 掌握「同理關懷」與「同理傾聽」的技巧

同理心要恰到好處,同理關懷(empathic concern)比情緒同理心(emotional empathy)更重要。情緒同理心是指感受到他人的感受,很容易導致自己的能量耗竭;而同理關懷則是想要增進他人的福祉。

想像一下,前面提到那位績效不佳的老劉向林經理訴說自己的種種困難時,林經理需要的不是情緒同理心,讓自己一起陷入無法自拔的痛苦,而是秉持同理關懷,思考如何提供實際的幫助。

同理傾聽(empathetic listening)正是展現同理關懷的關鍵技巧。這不只是被動地聽,而是一種主動理解他人觀點的行為。

先展現同理心進行對話時,先從關懷開始,承認對方的情緒。例如,林經理可以對離婚的小吳說:「你現在心裡一定很痛,我了解。」說這句話不需要多少時間,卻能立即建立彼此的連結,讓小吳感受到被理解,更願意聆聽林經理的回饋意見。

蒐集完整訊息尋找所有口語和非口語的線索,包括語調、臉部表情、肢體語言。這需要主管運用所有感官(不只是聽覺),來蒐集訊息。例如,林經理在和績效不佳的老劉進行一對一談話時,應該從他說話的語氣、表情等,綜合判斷他真正需要協助的地方。

有效加工:傾聽不僅是聽,更要確認並回應你所聽見的訊息。你可以重述員工剛才說話的重點和關鍵訊息,向對方確認是否理解無誤。接著說明同意和不同意的地方,或是哪些面向還不夠清楚,以及下一步的建議。

落實建議:主管必須透過後續行動,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確有認真投入對話,例如接受對方的回饋意見並做出改變、履行一對一談話時做出的承諾,或是在無法接受回饋意見時,向對方解釋原因。這種後續行動,能證明你不只會聽,更會做。

3. 醫生請先醫好自己

主管如果要有恰到好處的同理心,也必須克服烈士心態:許多富有同理心的主管會認為只要自己還有一點餘力,就代表自己沒有全力以赴。這種想法不僅讓你疲憊不堪,也會阻礙你提供有效的協助。照顧自己絕對不自私,它反而是培養長期同理心的關鍵。

培養自我疼惜(self-compassion)是保護自己免於情緒耗竭的好方法。它包含3個步驟:培養覺察心,了解自己現在有什麼情緒;把焦點放在「人類共同處境」,意識到苦難是普世皆有的現象,不是只有自己或面前那位員工才有;則是對自己仁慈和寬容。善於自我疼惜的主管在心理上會更健康,也更能控制過度的同理心。

此外,同理心就像肌肉一樣,用久了也會疲勞,因此適度休息與安排個人時間很重要。下班後多多培養個人興趣,讓自己可以徹底放鬆,重新歸零。尤其是,如果你能夠和親朋好友一起從事積極的活動,像是和家人一起散步,得到的放鬆與樂趣會高於獨自一人在家看電視。

結論

同理心無疑是領導力的基石,但它也可能是領導力的阻礙。透過以上方法,主管就能培養恰到好處的同理心,跳脫「情緒垃圾桶」的角色,為組織注入溫暖而堅韌的活力,引領大家走向一個更包容、更有績效、也更維護心理健康的未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