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力資源管理 找不到人?從改善員工體驗做起
DOERS/shutterstock
許多主管都面臨相同的挑戰:「尋覓不到人才。」而究其原因,關鍵往往在於員工對工作體驗的不滿意。想要提升員工滿意度與凝聚力,不妨從這四個方向著手:了解員工、進行工作設計、創造成長型產品、思考自己為何而戰。
當今許多主管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困境,那就是找不到人。找不到人有很多外在環境因素,但是最重要的,是員工普遍不滿意工作中的體驗。主管可能會抱怨,日常營運已忙得不可開交,還要像「按摩和牛」一般照顧員工,真讓人心力交瘁。其實員工體驗做得勤,不如做得巧,只要掌握幾件最能影響員工體驗的事來改善,就能提升整體員工體驗。
要讓員工體驗好,先要了解員工。許多主管想從離職面談了解員工為何不滿,然而,員工通常不會在此刻和老東家扯破臉。主管應該盡早展開員工面談。和員工面談的最佳時刻,是新員工剛報到不久時。主管可以詢問他們上一份工作的情況,是什麼因素讓他們離職,以及想從新工作獲得什麼,藉以了解員工(見〈你知道員工為何會離職嗎?〉)。
近期有一些人資界的專家,更巧妙地將創新大師克里斯汀生(Clayton Christensen)所提出的「待完成工作」(jobs to be done)理論用於工作設計。此理論原指,商家在設計商品時,要了解顧客需要完成哪些工作,然後設計出協助顧客完成「待完成工作」的產品。人資專家認為,同樣地,企業設計出的工作,也要幫員工完成待完成的工作;不論是讓他達成內心的遠大使命,或務實地讓他的家人過得更好。
一個絕佳案例是提供線上儲存服務的Dropbox公司。Dropbox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探索遠距工作政策時,人資主管即邀請設計團隊參與。設計團隊運用設計商品時,以同理心探詢顧客質化和量化意見的技巧,協助人資了解員工在實體和虛擬環境中工作的更深層感受,最後擬定出「虛擬優先」(Virtual First)的工作模式。從那時起,Dropbox改成以遠距工作為主,並設計出配套措施,讓它將近三千名員工可永久在家工作;而它全球的辦公室,也供做員工聚會的場所。此舉大幅提升Dropbox員工體驗(見〈當員工「選擇工作」如同顧客「選購產品」〉)。
在環境意識高漲下,「成長型」產品成為產品設計的新趨勢。這種產品或服務的功能,可隨著使用者在不同情境的需求而調整。例如,Google的Android和蘋果的iOS作業系統都會經常更新,為智慧型手機增加功能;Deep Optics製造可調式鏡片,可按老花眼的程度來調整。這類產品的演變能力大幅延長使用年限,不但方便使用者,更有助於節能減碳。這種商品可以結合不同的行銷策略,其中最棒的是可以建立品牌社群,讓使用者交流,獲取資訊以產生更多客製化產品或服務。由於科技的進步,成長型商品變得愈來愈可行,企業應將它納入長期策略(見〈設計不會報廢的「成長型」產品〉)。
主管常因為壓力而憂心忡忡,該如何讓自己快樂起來,進而激勵別人?本期介紹一個方法:思考自己為何而戰,把自己重新連結到做一切事情背後的驅動力。例如,如果指導後進讓你得到很大的成就感,你可常找新進同事聊聊,提振彼此士氣。主管不應只是抱著熬過一次次苦難的心態,而是在每天工作中找到真正的幸福感(見〈拆解過勞炸彈,找到當主管的快樂〉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