擁有博士學位,是哈佛法學院傑出學者,也是研究與顧問公司嘉德納(Gardner & Co)共同創辦人。著有《聰明的協作:專業人員及公司如何成功打破壁壘》(Smart Collaboration: How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Firms Succeed by Breaking Down Silos)。
現在是難得一見,在職場上出現「五代同堂」的局面,最年長與最年輕的員工之間,可能相差50歲,這不可避免會在協作與溝通上出現代溝,中階主管更是因為夾在中間備受煎熬。本文提出三項策略,讓職場不同世代之間更包容、更有共同的目標。
公司為了促進績效,會給每個部門不同的指標;但令人費解的一幕總會出現:各部門紛紛達標,顧客卻怨聲載道。究其原因,在於部門之間為了追求績效指標「自掃門前雪」,而一個滿意的顧客體驗,需要所有相關部門的齊心協作。本文透過一家公司的實際案例,說明部門績效與團隊協作如何兼得。
許多組織全心投入建立敏捷團隊,執行特定專案,卻以失敗收場,甚至可能引發公司內部混亂。建立敏捷團隊有何誤區?又應如何挑選正確人選,以便順利推動敏捷專案?
這不是流行做法或「軟性」話題。
冠狀病毒的疫情升溫,身為領導人的你,準備好要帶領團隊遠距工作了嗎?像冠狀病毒這樣的威脅,可能對個人帶來的危險、對整體經濟造成的衝擊,這方面的不確定性和與焦慮感日益升高,也會讓人更難適應工作上的種種調整。但相對地,破壞也會創造出機會,領導人不妨好好利用這段時間探索新的工作方式,並重新檢視過去的假設,長遠下來可能能為你帶來好處。
公司董事會的議程緊湊,定期會議很難解決所有問題和疑慮。因此,在會議和會議之間,董事選擇開始進行私下討論。若能妥善進行,私下討論可讓董事有效率地合作。但若沒能妥善進行,將助長政治操弄,讓董事會功能失調。
多個團隊共用人才,為什麼如此困難?面對這類困境,又該如何因應?本文提出幾種方法,讓領導人降低多團隊運作的成本,並更能發揮相關優點。例如,建立互信與熟悉感、找出最容易受到衝擊傷害的團隊、改善多團隊運作協調等。
許多人認為薪酬是改變員工行為的重要因素。領導人可以在不改變薪酬或晉升制度的情況下,促進各自為政的單位攜手合作嗎?前提是,人們必須先花時間培養所需的關係,並開發相關流程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