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育學歷、學力、實力,三者不是等號

學歷、學力、實力,三者不是等號

學歷、學力、實力,三者不是等號

metamorworks / shutterstock

長於學術研究的人,未必有執行力;論文寫得好,未來在學術領域發展較具優勢,卻不必然等同於工作績效。以前我們對「學而優則仕」有近乎不理性的迷戀情懷,但若能破解文憑迷思,或許能讓我們更清楚了解,學歷、能力、實力之間的關係,絕對不是等號。

1960年台灣出生人口有42萬多人,這是在網站上查得到最久的官方資料;當年的小娃娃,如今也到了算著日子等退休,看著兒女等抱孫的年紀了。但是,很抱歉!2021年台灣的出生人口陡降至15.3萬人,減幅高達六成。

少子化現象的延伸,是台灣的人力匱乏、人才斷層,進而對經濟發展、社會安定,逐漸而全面地形成衝擊。台灣的大學面臨雪崩式的關門潮,對少子化危機的感受更為深刻。

在新生兒40萬人的年代,大學錄取率約在10%以下;到了新生兒15萬人的現在,大學錄取率幾達111%,而且還有逐年遞增的趨勢。早年大學畢業生所學扎實,是典型的社會菁英份子;現在若排名在30名之後的學校,畢業生的差異不大,普遍的共同點是,所學不足以因應企業所需。尤其當大學開出的招生名額比報考人數還要多的時候,我們又要如何期待大學生的素質呢?

台灣有些優秀的孩子,卻缺少國際觀,有的為了培養國際觀而出國留學,學成後卻不回來了。影響所及,企業在招募新人時,總有人才難覓之憾。

企業需要具備解決問題能力的人才,而若擁有入職後立刻上手的即戰力,更是可遇難求。

低成本思維下量產的畢業生

台灣習慣以低成本、而非高價值的思維來看待事物;企業經營要降低成本,學校辦學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