培育員工企業訓練成效不彰?想要課程即戰力,不妨採用「案例式教學」

企業訓練成效不彰?想要課程即戰力,不妨採用「案例式教學」

企業訓練成效不彰?想要課程即戰力,不妨採用「案例式教學」

Anton Vierietin/shutterstock

為了讓主管在接受培訓時,可以更快掌握解決案例的實際能力,比起純粹的理論教學,融入情境的「案例式教學」,加上課堂上的相互討論,可以刺激上課的主管產生更多啟發。

在某次的企業高階主管領袖學院課程當中,當天分享「年輕世代帶來的問題,主管該如何面對?」

上課過程中,我清楚地描述年輕世代形成的背景原因,以及主管該用什麼樣的心態來看待這群年輕人?現場的總經理以及執行長,紛紛恍然大悟,彷彿終於知道為什麼這群年輕人,為何想的跟我們都不一樣?

最有趣的是,下半場的課程,領導者紛紛提出各式各樣的實務問題,還好我也能從容應對。現場討論此起彼落,大家互動的不亦樂乎,也讓教室的學習氛圍熱力滿點。

課堂結束前,有一位企業的總經理舉手發問:「河泉老師,今天的課程非常開心,因為和傳統單純講授的方式完全不一樣。」他接著提出:「關鍵在於我們丟出了很多問題,老師也都能接招應對,如果我們回到公司,能不能也安排這樣的課程?少講理論,多談案例,讓主管學到回去就可以立刻上手?」

我覺得訝異,這位總經理談到的,正好是目前課程的新趨勢。的確愈來愈多的企業,要求我採用這樣的「案例式教學」,將企業實際的狀況變成案例,在課堂上反覆討論。

當課程結束的時候,上課的主管們也具備了「解決案例的實際能力」。

的確,剛剛那位總經理說完之後,台下許多領導者紛紛點頭,表示贊同。我回答:「當然OK,最近許多企業開始提出這樣的要求,讓我分享一個實際的案例。」

企業如何運用「案例式教學」培養即戰力?

有個知名企業希望上兩天課程,題目是「打造上下當責的團隊共識」。

第一天,為了建立課程完整的架構,我採用了3:1 的手法,也就是老師表達佔3/4,同學討論和分享占1/4。

第二天,我就採用了「案例式課程」的訓練手法,將比例調整到1:3,課程中1/4講課,3/4的時間拿來討論大量的案例,讓主管們參考運用昨天所學直接套用。

案例的來源,一半來自於企業自行提供,另外一半來自於我。案例的內容舉例如下(為了保護企業的機密,本文拿掉了關鍵性的內容)。

  1. 總經理交代了某專案,公文給A部門,必須會同B、C部門共同執行完成。公文簽到B部門被拖延3天,C部門甚至誤解A部門的意思──如果你是A部門的主管,會如何解決?
  2. 公司陸續舉辦許多公益活動,但是基層同仁的參與興趣似乎不高,部門主管的態度也不一致,甚至有人提出,希望公司進行一些補助或CPI,才會讓大家更認真。
  3. 最近碰到組織改造,高層要求各部門提報有潛力的人選,可以做拔擢培養,讓他們有更多的揮灑空間。沒想到許多年輕同仁不想被升遷,即使獲得主管青睞,也不會非常開心,部門主管一個頭兩個大。
  4. 公司最近招募一批新進同仁,原本期待這群年輕人能夠補充戰力,沒想到剛好相反。整批訓練完的年輕人形影不離,下班時總是成群結隊地準時離開,主管責怪其中一人,其他人還會相互出聲援助。

以上的4個案例,都和當天的主題「同仁是否當責」有關,進行的方式如下:

A. 以每個案例為主軸;

B. 先讓各組進行討論如何解決?

C. 由各小組分享,並且接受他組提問;

D. 由老師引導出全體共識,也提供自己的參考答案。

與其在課程中只有讓大家聽老師講答案,不如讓大家運用課程前半的聆聽,在後半討論出答案,這樣運用案例的學習效果,才能夠真正的深植人心,學有所用。

「案例教學」和「個案教學」的不同

所謂的案例式教學,和大家熟知的哈佛個案教學並不相同,以下僅簡單列出差別:

1. 格式不同

  • 個案教學:製作嚴謹,有特定格式
  • 案例教學:製作快速,無特定格式

2. 篇幅長短

  • 個案教學:文長,可讓思考完整而全面
  • 案例教學:文短,可讓思考快速而多元

3. 案例來源

  • 個案教學:研讀的個案通常非當事人企業
  • 案例教學:案例可來自於企業或講師提供

4. 引導手法

  • 個案教學:老師負責引導,不提供具體答案
  • 案例教學:老師可引導,也可提供參考解答

案例式教學,對企業的五大直接好處

  1. 案例篇幅短,閱讀快速,容易討論,而且內容來自企業本身,討論起來容易投入。
  2. 案例種類多,屬於企業遭受問題的直接痛點,可以詳細列出,逐一解決。
  3. 企業主管的程度不同,高階主管需要「全面考量」,但是更多的中基層主管,需要是「點的解決」。
  4. 為了解決案例問題,解答必須細膩客觀,分析不同情境,兼顧當事人心情,避免倒向理論的一廂情願。
  5. 討論過程,主管彼此都能聽到解決方法,即使不同部門也能形成共識,對於企業的多元融入有更加幫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