組織文化 下班後該與同事互動嗎?關鍵在「場合」怎麼選
下班後該與同事互動嗎?關鍵在「場合」怎麼選
Research: The Best Ways to Connect with Colleagues Outside of Work

Eric Savage/Getty Images
在工作以外的場合和同事、上司與下屬交流,有助職涯發展與團隊績效;但模糊的工作與私人關係,可能隱含風險。本文指出,與其擔心界線模糊,不如思考應該在「哪裡」跨越工作生活與非工作生活的界線,研究顯示,只要在具備四種特質的場合交流,就能安全享受建立新關係的益處。
與同事在工作場域之外建立關係可能並非易事,尤其是對領導人來說。一方面,這麼做可以迅速建立更個人化的關係與更深厚的情誼:研究顯示,工作以外的關係有助於領導人和員工在工作中蓬勃發展,並提升團隊績效。但是另一方面,領導人也看到,工作場域與非工作場域之間的界線變得模糊,其中埋藏真實的風險(他們的顧慮沒有錯!)。在錯誤的環境下,這些接觸可能會產生令人不快的互動,傷害工作關係,甚至可能危及多年累積的專業形象。
我們身為研究人員,多年來一直在探索這種類型的界線模糊是否值得冒險,以及該怎麼做才好。我們發現,這些互動的結果如何,關鍵因素在於建立關係的「地點」。
我們有一項多年期的研究,與美國和歐洲各行各業的組織領導者和員工進行訪談,研究結果發現,要降低風險、同時自模糊界線的互動獲益,非工作場域的4項特質是關鍵。具體來說,這些非工作場域的特質是:
- 彈性靈活:能以多種方式滿足人們的需求,例如在辦公室附近開設任何程度都能參加的瑜伽課,或是隨時隨地方便使用的線上平台。
- 正當合法:工作場域的其他人視為社會上可以接受,例如讀書會或跑步社團。
- 符合道德:被認為性質良善或合乎道德,例如健身房、圖書館或非營利組織。
- 富有樂趣:能激發...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