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打破領導迷思!李麗秋的沉靜領導學,低調撐起近400億的特力集團
打破領導迷思!李麗秋的沉靜領導學,低調撐起近400億的特力集團
- 領導
-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
- 2025/10/07

李麗秋;葉政榮攝。
在多數人眼中,領導人應該是高調外向、擅長社交的形象;但特力集團創辦人李麗秋,卻以沉靜、內斂的性格,撐起近四百億的企業版圖。近期她接受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的專訪,暢談自己的創業歷程、婚姻生活,以及「沉靜的領導力」如何帶領特力集團跨越風浪。
多數人對「成功領導人」的想像,往往就是外向、擅長交際、應酬無往不利的樣貌,面對風浪時,應該是在公開場合侃侃而談、大鳴大放的樣子。
但特力集團創辦人暨董事長李麗秋,卻有著低調內斂的性格。這位撐起年營收近四百億的貿易與零售王國女企業家,很少出現在鎂光燈前,卻在全球貿易界留下響亮名號「五金皇后」——Judy Lee。在一個把社交視為能力值的現代社會,李麗秋選擇把能量放在別處——專注於內部經營、靜靜擘畫公司的藍圖。
近期她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《請聽,哈佛管理學!》的人物面對面專訪,暢談自己的創業歷程、婚姻生活,以及「沉靜的領導力」如何帶領特力集團跨越風浪。
從沒有浴室的童年,到賣浴缸的人生
李麗秋的童年,在台南眷村長大。七口之家擠在13坪小房子裡,沒有廁所,也沒有浴室。遇上雨天,孩子們得踩著泥濘去公廁洗漱。
她說:「睡衣也沒有。以前發麵粉袋,把玉米粉踩一踩,中間挖個洞,就是我的睡衣。」也因此,她現在養成了一個小癖好,很愛買睡衣。
如今,她領導著近五、六千名員工。在特力屋與HOLA的賣場裡,望著一排排浴缸與免治馬桶。這個場景,像是命運開的一個玩笑:那個曾經沒有浴室的小女孩,後來賣各式各樣大浴缸,集團年營收近400億。
被解雇逼出來的創業家
李麗秋大學就讀淡江大學銀行保險系,原本打算進入公股銀行,卻因當時需要「店保鋪保」,她家貧而不得其門,最後只能到花旗櫃檯數鈔票。但新鈔邊緣鋒利,她的手常被割傷,也不知道前途在哪裡,沒多久,她決定轉入當時盛行全台、約有50萬家的貿易行業,先在小公司裡一人身兼多職——秘書、總務、採購樣樣包,再轉到業務線,做到區經理。
後來,她甚至被派往美國堪薩斯設倉庫。那時她拚盡全力,一年之內把倉庫和系統都建立起來。沒想到回到台灣,迎接她的卻是一紙解雇通知。原因不在成績不好,而是她忘了「回頭交代」,沒有定期寫報告給老闆。
她坦言,那是自己職涯最深的一課:「我只顧往前衝,覺得事情做好就好,老闆自然看得見。卻忘了身為職員,溫良恭儉讓、定期回報,是必要的禮儀。」最後,她用四個字總結這段經歷——「功高震主」。
回頭看,那場挫折其實是轉機。因失業被迫思考下一步,讓她闖出創業路。
26歲創業,寫下台灣貿易史的新頁
回顧李麗秋的創業歷程,在二十六、七歲時創業。1974年,她創立「秋記貿易」,之後改名為「特力貿易」,並在1993年帶領特力集團正式上市,成為台灣第一家掛牌的本土貿易公司。
隨著版圖擴張,她也不斷調整經營模式。2013年,特力屋自英國人手中買回時,集團曾四合一整合所有品牌、物流與採購。看好大陸零售市場,特力集團在2004年前進大陸,但一直無法獲利,2019 年做出果斷退出中國零售市場的決定。退出大陸後,李麗秋嗅到組織又有大幅調整與變化的需求了。
2013年他將旗下通路品牌整合,統一採購、物流等,但卻造成集團人才瓶頸的後遺症。「放在一起容易疊床架屋,層級模糊不清,結果反而養不出真正能獨當一面的高階人才,」李麗秋說,更重要的是,一個主管同時要顧多個品牌,資源分配難免出現偏心與失衡。於是,她決定把事業拆分開來:每個品牌都必須設立自己的總經理、人資和專業團隊。拆開之後,責任更清楚,也帶動了組織效率的提升。
2020至2024年間,當新冠疫情肆孽全球時,李麗秋則忙著內部盤點、業務拆分與專業化管理,並佈局越南、印度據點,分散供應鏈。這些調整,碰到今年美國總統川普推動高關稅政策後,忽然「剛剛好」,全變成了保護特力的護城河,可以分散供應鏈,調度全球。
一場「內外互補」的婚姻,撐起一生分工
其實李麗秋的婚姻故事,也相當傳奇。當年,她的夫婿、特力集團總裁何湯雄原本是她公司裡的員工。入職三個月後,兩人閃婚,之後「小伙計」成了總經理。她坦白說:「如果要寫自傳,這段婚姻會讓人覺得,我昏了頭。」
同一段婚姻,在兩人心中卻有截然不同的註解。在她眼中,這段婚姻像是頭昏的決定;但在何湯雄看來,卻是他一生最成功的策略。他常笑說:「人生只要三件事——選對命運、選對老婆、媽媽能幹,就不愁吃喝。」李麗秋半帶調侃地補一句:「這大概是他這輩子唯一做對的策略。」所以,最聰明的仍然是何湯雄。
外界好奇,她為何把自己創的公司交給丈夫?她直白回答:「婚都結了,孩子也生了,他天天抱怨被叫『Judy的先生』,只好讓他當總經理。」
婚後的角色分工很快定調。外向健談的何湯雄,負責對外應酬交際;低調直率的李麗秋,則專注對內經營管理。「我口齒不清晰,文學修養也不夠好,不要勉強自己。」她謙稱,自知不擅客套場面、言多必失,乾脆退到幕後,給何總裁去發揮。這樣的互補,反而讓彼此各展所長,她也樂得活得自在。
性格的差異延伸到日常生活。即便在家裡,何湯雄以「李小姐」稱呼她,她則叫他「何先生」。餐桌上,一邊是何先生講究的蔬果、油、水養生餐,一邊是李小姐偏愛的魷魚羹、米粉和滷肉飯等傳統小吃,兩人中間甚至隔著一塊小板,各吃各的。表面看來保持著距離,其實是他以秩序堅守自己的講究,她則以直率維護自我的自由。吵吵鬧鬧數十年,這份既摩擦又互相成全的日常,反而成了彼此最獨特的依靠。
沉靜領袖的隱形優勢
在許多人眼裡,內向常被誤解為缺乏魄力與主導力,似乎不利於領導。但李麗秋的經營哲學,卻顛覆了這種迷思。
事實上,她並不認為自己是「全然的內向」,否則也不可能踏上創業之路。與其說她內向,不如用「沉靜」來形容更貼切。正因如此,她展現出高度的專注力:當外界躁動不安時,她能冷靜盤算藍圖、推演風險,並為未來留好退路。
對她而言,沉靜也是一種取捨的智慧——懂得把有限的精力放在真正有價值的交流與長遠的布局上。例如,在五金生意上,接地氣的「搏感情」、陪工廠客戶吃飯互動,她仍會親自參與,因為那是業務所需;但若只是為了場面而喝紅酒、打高爾夫或配戴珠寶,她寧願不違背本性。
這份沉靜的部署與謀略,也讓特力集團一次次渡過危機:從金融海嘯、疫情,到匯率與貿易戰。她回憶,當川普宣布推動對等關稅時,市場一片恐慌,許多人懷疑台灣企業是否撐得下去?何總裁因為應酬廣、聽到不少外界聲音,常被問:「你們怎麼活啊?年底還有沒有現金?」有次他把這些焦慮帶回家,李麗秋只是靜靜聽完,淡淡回了句:「你現在缺零用錢嗎?」這並不是輕描淡寫的玩笑,而是一種提醒:著急無濟於事,過度慌張只會放大不安。
相比之下,外向的何湯雄「整天吵吵鬧鬧」,常覺得她「太過安靜」。然而,沉靜的特質讓她在風暴中更能拉高視角思考:「我們能在這場危機中扮演什麼角色」。
她也明白,企業經營免不了雜事與人脈的干擾,若缺乏選擇性,則容易分心。因此她格外重視「紀律化」,除了必要的業務往來,盡量少應酬。
這份紀律,也落實在她每天的作息裡。清晨四、五點自然醒,第一件事就是掌握歐美的新聞與數據;台灣的資訊則在前一晚整理好,摘錄重點後即時發給主管與同仁。對她而言,「資訊不過夜」是保持決策敏捷的基本原則。
現在每天早上九點到十點,則是她最珍惜的時光。每天早上準時到公司,要先喝下三杯高濃度美式咖啡,配一份簡單早餐,這一小時,不排任何會議,專心清理思緒,讓她感到好享受這個清淨的時光。十點過後,才密集展開財務、人資與各事業線的會議與決策。
即時的資訊、規律的作息、清醒的頭腦——這些看似微小的習慣,正是她沉靜掌舵、讓特力集團穩健前行的基石。
低調能霸氣,剛毅也溫柔
李麗秋的性格、創業布局與領導作風,始終圍繞著一個關鍵字——「沉靜」。
在經營上,她不張揚、不外放,而是以沉靜的紀律與耐心,推動組織重整、開拓國際市場,展現一種低調卻堅定的霸氣。
在婚姻裡,她同樣如此。相處沒有浪漫的甜言蜜語,而是日復一日的磨合與包容;那些看似硬派的堅持,背後其實藏著溫柔,讓兩人在互補與依靠中找到平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