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管理 年輕世代轉投「非典型工作」,企業可用 5 大招解套
年輕世代轉投「非典型工作」,企業可用 5 大招解套
- 人才管理
- 李河泉 Aston Lee
- 2024/11/25
據調查,日本員工對全職工作的投入度降低;robbin lee/shutterstock。
【新世代領導】比起在一間公司裡擔任全職、專心一志地工作,年輕世代更偏好「非典型工作」,如變成自由工作者、零工工作者、部分工時或兼職。與其固守「加強同仁對企業的忠誠度」的做法,不如接納年輕人對於工作的多元思維,重新打造能夠吸引他們的職場。
近年來,全球出現優秀人才跳出傳統典型工作,選擇非典型的工作型態內容或兼職。
特別是在美國和日本,美國2023年,自由職業者人數達到6,400萬人,占美國勞動力的38%,創下歷史新高。在日本,根據蓋洛普(Gallup)2022年的全球職場調查報告,日本上班族的敬業(投入度)指數僅為5%,遠低於全球平均的23%,也顯示日本員工對全職工作的投入度降低。
所謂的「非典型工作」,指的是不選擇朝九晚五的傳統上班工作。寧願選擇多元斜槓的工作型態或工讀兼職。例如網紅、個人電商、YouTuber、外送人員等等。
「非典型工作」有下列三種型態
- 專職擔任外送人員、網紅、個人電商、美甲等自由職業。
- 雖然在傳統職場,也有資格擔任正職人員,卻寧願選擇部分工時(part-time job)。
- 上述兩種都有做,但是純粹以兼差的方式,選擇自己適合的工作內容和時間進行組合。
形成「非典型工作」的6大原因
為何愈來愈多優秀人才選擇兼職甚至部分工時,而非傳統全職工作?以下有六個主要原因:
1. 價值觀與工作態度的轉變
A. 重視工作與生活的平衡:新世代開始重視生活品質,他們追求的不僅是薪水,還希望兼顧個人興趣、家庭和健康。
傳統全職工作通常意味著固定工時與較高的壓力,這對於注重彈性和自主的年輕世代吸引力不斷下降。
B. 不再迷信「工作穩定」:過去,「穩定」的全職工作被視為人生成功的象徵,但新世代認為,職業生涯的多元化與成長更重要,靠著科技,可以學習得更多,以及跨出更多領域。
2. 企業文化與工作環境的挑戰
A. 傳統企業文化的吸引力下降:許多組織的層級分明、官僚作風,以及「資歷優先」的晉升方式,讓年輕員工感到壓抑也無法接受。
相比之下,兼職或部分工時可以更自由地選擇上班對象和項目,減少對企業內部文化的依賴。
B. 過勞與職場壓力:特定行業(如金融、科技、醫療)長期存在過勞現象,讓人才對全職工作的健康影響產生顧慮。他們選擇兼職或自由工作來避免成為「職場機器」。
3. 科技與平台經濟的興起
A. 科技讓自由職業更加普及:隨著科技進步,遠距工作和自動化工具的發展,許多工作內容不再需要固定場域,任何地區的人可以輕鬆完成任務。
B. 平台經濟的蓬勃發展:平台如Upwork、Fiverr、Uber等為自由職業者提供了直接接觸市場的機會,降低了工作機會的尋找成本,並且大幅提升收入彈性。
4. 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
A. 經濟波動與裁員風險:在經濟不穩定的環境下,如疫情期間裁員頻繁。人才逐漸感受全職工作也不一定能保障穩定收入,因此轉而尋求兼職或自由職業來分散風險,更能靈活應對市場需求。
5. 個人品牌與專業價值的提升
A. 更容易建立個人品牌:新世代追求個人IP,也就是個人品牌的建立,透過社群媒體與線上作品集,他們可以直接展現自己的專業,吸引潛在客戶或被看見的機會。
B. 專業價值更容易變現:以往專業能力需要通過企業組織來發揮,但現在專業人士能夠直接以個人身分提供服務,也能夠滿足市場需求直接獲得報酬。
6. 現實與職場之間的鴻溝
A. 工作期望與現實差距:許多新進員工發現,企業提供的工作內容與自身期望不符。他們可能渴望參與決策、接觸挑戰性項目,但實際上只能處理日常瑣事,對工作的高期待性,也降低了年輕世代對全職工作的投入度。
針對「非典型工作」的6大解決方法
1. 重新定義雇用模式
A. 開放兼職、部分工時等非正職人員的融入:這邊的用語是融入而不是開放,為了滿足年輕世代的需求,企業應該打破原本的觀念以及組織架構,重新定義人才該做的事,拿掉原本的人情包袱和組織派系,讓不同的位階可以進行合作,在業務目標達成的前提下,開放大量彈性。
2. 強化公司文化與願景主張
A. 塑造吸引人的企業文化:企業需要打造有吸引力的工作環境,包括開放溝通、重視員工的意見,以及提供平等的發展機會,讓員工感受到尊重與價值。
B. 強調公司使命與願景:年輕世代重視工作對社會的影響,企業應清晰傳達其使命願景,並將其融入日常運營,吸引認同公司價值觀的人才。
3. 提供多元成長機會
A. 個性化的學習與發展計畫:設計符合個人需求的職涯發展路徑,這邊的個人需求指的是「讓同仁主導」的發展需求。對於年輕世代的學習和成長,只有他自己接受也願意,他才會真的往那邊前進,並且為公司付出。
B. 鼓勵同仁發展個人品牌:提供平台讓員工在公司內部創新,支持他們發展新點子,並且針對這些點子給予被看到的機會,這樣能滿足人才的創造欲望,同時為公司開拓新商機。
4. 重新設計獎酬制度
A. 以績效為導向的獎酬方案:除了正職人員,對於兼職或部分工時的同仁,也可以設計基於專案成果或績效的報酬機制,讓他們能夠靈活調整工作時間,同時享受合理的薪酬激勵。
B. 提供非金錢激勵:如應有福利、健康計畫、心理諮商服務等,滿足員工在工作以外的需求,進一步提升其對企業的忠誠度。
5. 營造最佳雇主品牌
A. 利用社群媒體宣傳企業價值:除了公司機密外,鼓勵同仁貼文,展現企業對於員工在多元包容、彈性工作和鼓勵表現的優勢,吸引年輕世代的人才。
B. 建立口碑效應:鼓勵現有員工分享他們在企業中的正面體驗,形成「員工代言人」效應,進一步強化企業的吸引力。
結語:企業應積極從「固定式組織」轉向「彈性化營運」,透過靈活多元的用人策略,打敗其他競爭者,讓年輕世代覺得「這是我要的公司」,來提升對優秀人才的吸引力與競爭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