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運策略 回顧榮光50年〉從一塊布,織出半世紀的「衣襲永續」故事
回顧榮光50年〉從一塊布,織出半世紀的「衣襲永續」故事
- 營運策略
- 楊瑪利 Mary Yang黃宣榕 Sharon Huang
- 2025/07/11

旭榮集團提供。
從客廳接單到國際綠色供應鏈,旭榮集團走過半世紀榮光歷程。這個台灣紡織業傳奇故事,見證了一個家族企業如何在產業轉型浪潮中與時俱進,從傳統布料貿易商蛻變為永續智能製造領導者。二代接班人黃冠華的「27歲之約」,更展現了新世代如何在傳承與創新間找到平衡,攜手萬名員工續寫企業新章。
50年前,旭榮集團從一支電話、客廳接單起家,50年後的今天,歷經產業轉型、世代交替與永續浪潮,從傳統布料貿易商,躍升為國際品牌的綠色智能供應鏈。這一段橫跨半世紀的企業演進史——當年創業的夫妻、如今共治的二代、與上萬名員工攜手,書寫了一段「由無到發」的榮光歷程。
客廳創業從零到發
旭榮的創業第一章,始於1975年。當年創辦人黃信峯與人稱「莊小姐」的太太,兩人在住家客廳裝一隻電話,開始接單,創辦「旭寬」公司。黃信峯為公司取名「旭寬」,代表旭日東昇、公司要走康莊大道的寓意。夫妻倆白手起家,為日後的紡織供應鏈奠定基礎。
旭寬的第一桶金,來自一款名為「紙印花布0508」的布料,採兩種紗線混織,能穩定染出不雙色、彈性佳,可作為當時熱門的女用踩腳褲布料,技術先進。當年這塊布一舉打進美國市場,造成轟動,引來數十家國際買家爭取獨家代理。後來這塊布取個代號「0508」,取諧音「由無到發」,成為公司創業傳奇的代名詞。
更重要的是,這項自主研發的技術不只帶來營收,更帶動整體產業的演化。當時為了解決染色難題,公司團隊掌握了布料混紗的核心Know-how,甚至催生出「包紗」等原本台灣未見的工藝與供應鏈生態,從一塊布,開展出一條產業鏈。
27歲回家不是接班,而是共治
家中長子黃冠華出生於父母創業的第二年。自幼他就明白「這輩子躲不掉」,早晚要回家跟父母一起打拚。他與父母立下「27歲之約」——27歲前做自己、自由探索,27歲後回家報到、延續家業。
近期他接受《哈佛商業評論》Podcast「人物面對面」主持人楊瑪利專訪,分析旭榮50年來的發展歷程,如何與時俱進。
同時,遠見・天下文化事業群也耗費一年多,終於完成旭榮50週年專書《旭榮50 衣襲永續》。
2003年1月3日,黃冠華成為公司第86號員工,當時營收28億。20多年後,旭寬已成長為一個旭榮集團,年營收突破300億,員工超過一萬人,也從台灣,走出到大陸、東南亞、非洲等國設廠。
2000年以前的旭榮,只做貿易。2000年後,才應客戶要求,投入製造生產,走向垂直整合。會投入製造,是因為客戶必須了解旭榮有能力生產高技術質量的原材料,只好自建工廠。之後,旭榮又從生產布料,走入成衣生產,更一條龍的垂直整合。因此員工人數才會成長至一萬人,生產基地遍佈世界各地。
回憶起初返公司時,黃冠華就想好自己的定位,他常笑稱,「自己是來併桌的」,不是來取代父母的。剛回來時,他瞭解自己,不如業務副總懂業務、不如廠長懂生產,不如會計懂財務,若只因為自己是「老闆的兒子」,就自動被推上指揮台,「這其實是不make sense的。企業管理應該是『有德者居之』,不是血緣決定的,」他笑說,中國古代開疆闢土的皇帝,太子有一半被砍頭,自古以來,接班從來不是光鮮頭銜而已,而是殘酷試煉。
因此,他不認為自己是「接班人」,而是「有血緣的專業經理人」。與其掌權,他選擇當團隊的「教練」,以專業投入經營、以家人身分陪伴企業長跑。他從不把自己放在「老闆的兒子」的位置,而是致力於榮耀父母、協助團隊、推動共治向前。
寫下父母親的「使用說明書」,不靠血緣理解
對黃冠華而言,接班最大的挑戰,不是市場競爭,反而是每天與擔任公司總經理的母親莊小姐共事。擔任董事長的父親通常只給大方向,但媽媽相當強勢。「我這輩子看過無數女企業家,最厲害的就是我媽,」他直言。莊小姐天生具有強烈的商業直覺與執行力,從判斷、財務到市場嗅覺,被同行譽為「女版成吉思汗」。
「剛開始真的衝突不斷。媽媽很強勢,我也年輕、有想法。」他坦言。世代與理念的差異帶來摩擦,但隨著時間推移,他學會調整心態,也找到與母親共事的節奏。他形容這段過程:「像是她脫下一件量身打造的衣服給我穿,但我穿起來並不合身。我們只好輪流穿著它走秀,邊走邊修改,到現在,儘管不是100%合身,卻成了一件我們都能穿的衣服。」
他也提出一項重要建議:每位家族企業的繼承者,都應為父母寫一份「使用說明書」。不是用來定義他們,而是觀察其邏輯、情緒與決策風格。唯有理解對方的「操作系統」,才能減少誤解、提升協作,也才能在家族與企業的交界地帶,找到最適合彼此的共處之道。他進一步說,「如果你寫不出使用說明書,表示你還不夠了解你的父母。」
旭榮全球化,從貿易商到整合平台
回顧旭榮集團的發展,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:
第一階段:2000年前後的橫向擴張與一貫化啟動
回想西元2000年時,正值台灣產業西進大陸潮,在公司內部歷經多次討論後,最終由創辦人莊小姐親自帶隊,僅帶一位同仁、幾個皮箱,就赴中國拓點。第一位當地員工甚至是飯店房間完成面試,今天已成為公司財務總監,見證從零開始的拓展歷程。
「那段時間真的是篳路藍縷,但我們知道,不踏出那一步,公司就無法成長,」黃冠華回憶。當時的他對製程一無所知,卻必須快速學習、投入工廠管理,從貿易角色轉型為工廠經營者。
同時,市場需求也正在轉變,客戶不再只滿足於布料供應,更傾向「一站式服務」(one-stop service)。從布到成衣一次完成,讓流程更便利,也提高設計與開發的整體效率。於是,他們順勢啟動「一貫化」垂直整合的經營策略,跨入成衣製造,建立更完整的供應鏈。
第二階段:垂直整合與全球供應鏈佈局
為推動垂直整合與全球化,成立了旭榮集團,逐步從中國常州拓展至越南、柬埔寨,再深入非洲模里西斯、賴索托、肯亞,依市場需求與成本結構,建立起涵蓋「紗」線、「織」布、「染」整到「成衣」製造的全製程系統。
旭榮首座成衣廠設於挑戰艱鉅的賴索托。2003年,一批委外貨品出現問題,公司果斷接手代工廠、轉為自營,由模里西斯與斯里蘭卡年輕人才主導營運,逐步拓展非洲版圖,實踐本地化經營。
雙軸轉型,重新定義競爭力
黃冠華回憶,父親當年創業時,常被質疑「做傳產不值得」。但父親只淡淡地回了一句:「誰不穿衣服?」衣,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,只要市場存在,產業就不會消失。
他常說:「只要我能回答三件事——誰來做?怎麼做?在哪做?這家公司就有存在的價值。」在AI技術日新月異、通訊載體可能在數十年間被徹底顛覆的時代,未來50年後我們也許無法確定手機是否還存在,但人類總還是得穿衣服。這就是旭榮的底氣:產業或許傳統,需求卻永恆,而布料就是他們持續創新的語言。
把父親的金句,活成一間公司的價值觀
如果你問黃冠華,支撐他走過這段路的信念是什麼?他會引用父親的一句話:「人生如果沒有選擇,就要學會喜歡。」這不只是家訓,更是旭榮文化的根。
父親熱愛閱讀,經常從書中得到金句,記錄下了超過上千個金句。包括「開路靠前人、引路靠貴人、走路靠個人」、「知道與做到,是人類最遙遠的距離」等,都已深植旭榮員工心中,成為企業文化與決策的準則。
50年來,旭榮也選擇不上市。外界總問:「為什麼不上市?」黃冠華說:「上市不是必要,是選擇。」早年為避開強制上市門檻二億資本額,旭榮資本額刻意停在1.98億。
「從道瓊工業指數創立以來,當年的成分股幾乎全數消失,反而是日本、歐洲那些未上市的百年企業,長存不墜。」他不認同「上市才能基業長青」的論點,反而相信簡單股權與穩健經營更能走得長遠。
旭榮從不追求資本放大,創辦人多年只領固定薪水、不分紅,把利潤全數投入公司。黃冠華說得坦白:「我們不是不能上市,而是從未需要。」
下一個50年,織向永續與智能的未來
這50年的點滴,如今被濃縮成一本書——《旭榮50 衣襲永續》。這本書從去年農曆年後開始動筆,歷經一年多時間完成,訪談了集團高階主管,也記錄了創辦人的創業歷程,是一份珍貴的企業紀錄。
「我看完的時候,其實老人家真的是流眼淚,原來我們真的一起走過了這麼多關鍵時刻,」他說。
從一支電話到萬人集團,從紙印花到AI供應鏈,從設計思維、製程創新,到治理文化,這家公司用一條條布料承接了傳承,也織出了未來。
旭榮走了50年,不是一帆風順,而是一步一腳印地開疆闢土、轉型創新、與時俱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