營運策略 百年家樂氏,兼顧商業發展與情感傳承

MDV Edwards/shutterstock
家樂氏(Kellogg's)發明了早餐麥片,創辦人最終決定家族不接班,股權移轉給基金會,公司交給專業經理人接棒。面對本業的衰退,後人如何透過重大交易,來兼顧股東價值及歷史情感,值得企業家深思。
兄弟共同創業到60年世仇
1879年,約翰.哈維.家樂氏(John Harvey Kellogg)擔任療養院院長,覺得患者飲食太單調,跟妻與弟威廉(Will Keith Kellogg,簡稱WK)將風乾的穀物碾壓後成為小麥片,稱為「Granose」,是世界第一個片狀穀物產品。兄弟倆於1897年創立公司,專注全麥穀物生產,但弟弟希望保守祕密,哥哥堅持開放參觀製造過程,引發了眾多模仿者進入市場。兄弟爭端不停,最終WK買斷玉米片生產權,在1906年另成立新公司,並於1911年買斷哥哥原有公司股權,成為控股方。1921年WK起訴哥哥並要求獨家使用家族姓氏,全勝訴後,將公司改名為家樂氏(The Kellogg Food company),兄弟斷絕往來。1943年,哥哥生前的道歉信,也遲至過世多年後才被WK讀到,成為一大憾事。
1922年公司改名為家樂氏後,大幅擴張產品線,WK的兒子約翰(John L. Kellogg)扮演重要創新角色,註冊超過200多項專利與商標。父子共同開創國內外生意,爆炸性發展,然而約翰於1925年時決定離婚並與辦公室職員再婚,並研發燕麥產品;這兩件事皆遭WK反對,將他逐出公司。WK原計畫培養長孫接班,也因不符期待被降職,後於1938年自殺;幼孫自幼即從二樓窗跌落,終生殘障。孫子的意外與掙扎讓WK決定於1930年成立基金會WK Kellogg Foundation(簡稱WKKF),幫助貧困家庭的兒童。
因為家族成員接班可能性低,WK最終將持股轉給基金會,持有公司過半股權。他1938年從公司退休,由外聘專業經理人華森(Watson Vanderploeg)接棒,最終於1951年過世,享年91歲。WK過世後,華森也擔任WKKF受託人,基金會早期專注密西根的學校及社區健康計畫,確保貧困兒童的教育及醫療照護。2024年底,WKKF管理資產已達約94億美元,公司與基金會兩者獨立運作,基金會是單一最大股東。
天上掉下來的禮物
二戰後,家樂氏受益於戰後人口紅利,除了國際發展及國內生產現代化外,陸續推出的新產品多樣化,讓收入獲利雙雙成長持續21年,成為市場龍頭。然而到了1971年後,成長出現疲態,美國市占率從1972年43%下降到1983年37%,同時,多角化收購紛紛告吹。本業高毛利達28%股本回報率,也難以找到滿意的收購機會。有鑒於成長衰退,但是公司現金充沛,公司於1984年向大股東WKKF回購20%股權,一方面縮小股本提升股價,另一方面滿足對基金會持股的上限,以及潛在的掠奪威脅。
通用磨坊(General Mills)與雀巢(Nestle)在1989年的合資麥片公司CPW進一步蠶食市場,到了1994年家樂氏在美國的市占率進一步掉到33.8%。1999年,家樂氏面臨全球業績衰退,推動重組,裁員1/4北美員工,出售貝果部門,收購替代肉及餅乾部門,但仍無法改變衰退的事實,通用磨坊於2001年成為行業龍頭。2010年的品質瑕疵重大產品召回事件,更讓股價大跌。
在2011年時,寶僑(P&G)身為全球快消品龍頭,營收接近840億元,淨利近100億元,但成長趨緩,股價欲振乏力,陸續出售食品業務,其中品客(Pringles)是最後有品牌的零食業務。
2011年4月,鑽石食品(Diamond Food)宣布以15億美金股票換股加上承接8.5億美元債務,總計以23.5億代價收購品客,這個換股架構,讓賣方寶僑免稅,還可成為鑽石的大股東,享受未來股價上漲利得;買方鑽石則成為全球第二大薯片,與原來的堅果及薯片業務形成綜效。然而,鑽石當時市值僅約20億,以小吃大,引來市場注目與質疑,更遭做空單位指控其財務造假,虛增淨利,股價從最高90元暴跌到17元,品客交易告吹。
家樂氏迅速出手並加價,在幾週內與寶僑迅速達成協議,2012年2月宣告以全現金交易總額近27億美元收購品客。收購後股價上揚6%,零食業務與穀物業務成為50/50的佔比,家樂氏全球銷售網路有更大談判籌碼,進一步推動零食業務成長。
反客為主的分拆出售
收購隔年,家樂氏達到營收高點147.9億美元,但麥片業務大幅衰退,2017年跌到129億。然而隨著零食業務成長及成本削減,公司市值反而從137億成長為189億。2017年家樂氏本益比約13.6倍,不到競爭對手百事(Pepsi)的一半,約億滋(Mondelēz)的38%,股東壓力不斷。
史蒂芬.卡希蘭(Steven Cahillane)於2017年上任執行長,他聚焦零食主軸,出售低效資產,將毛利從2017年33%提升到2021年的37%,市值190億美元提升到2025年歷史最高約279.9億美元,與競爭對手拉開距離,但仍不抵穀物業務衰退的現實。
2023年10月家樂氏董事會批准,將家樂氏分拆為兩個獨立的上市公司,Kellanova負責全球零食,穀物及冷凍食品,營收約114億;WK Kellogg負責家樂氏品牌,保有原來歷史,營收約為28億美元。分拆前家樂氏市值243.1億美元(2022年12月);分拆後,2024年底兩者市值合計294.6億美元(Kellanova 279.1億美元+WK Kellogg 15.5億美元)。
2024年8月家樂氏與瑪氏(Mars)兩家公司共同發表聲明,瑪氏以約360億元美金收購Kellanova,收購價每股83.5元,較前一日收盤價溢價33%,此為零食行業史上最大收購交易案。WK Kellogg持續上市,目前市值15.5億美元不變 ,基金會持股15.7%。
學習點
什麼是企業的「核心事業」?企業應該待在原來賺錢的「本業」,還是轉換未來成長的新事業?要緬懷歷史情懷,還是挑戰未來現實?企業獲利要分配給股東當收益,還是要再投入企業看未來?沒有標準答案!從百年企業發展史來看,企業一成不變會變成「慘業」,持續改變才能待在產業。有獲利,就會有競爭;有競爭,就會有漲跌。物競天擇,順應時勢,才能存活,是百年不變的真理。
企業存在的目的有很多面向,為股東服務,僅是其中一個。這個個案,安排了一個巧妙的重大交易,一方面滿足股東的口袋需求,另一方面滿足品牌的歷史情懷。帶領企業的掌門人需要平衡各方利益,做出最終決斷,不能一成不變,改變,才有機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