企業與社會 現在是策略休眠的時刻嗎?

現在是策略休眠的時刻嗎?

攝影/陶德.桑奇歐尼(Todd Sanchioni)

【11月號《拖垮領導力的七大心魔》】面對政治與政策的輪番驟變,企業領導人時常採取退出市場、發聲捍衛、屈膝表忠等做法,但其實還有更好的選擇:策略休眠。它包含3大要素:保留核心能力、分析政治風險,以及低調行事。作者透過各國著名的案例,說明企業如何成功應對變局,迅速重啟成長。

1919年,美國國會通過一項憲法修正案,明令禁止釀造、銷售、運輸酒類飲品。不出所料,這項禁酒令重創了美國的釀酒業。1915年,全美有超過1,300家釀酒廠在營運。禁酒令生效後,存活下來的不到100家。然而,其中幾家熬過風暴的廠商,至今仍然是業界的代表品牌,例如Anheuser-Busch、Coors、Miller、Pabst、Yuengling。

這些企業之所以能存活下來,是因為它們實踐了我所謂的「策略休眠」(strategic hibernation)概念。這是一種有計畫的退守,讓公司在政治與文化環境不利的時期,保留實現公司使命不可或缺的能力,並在情勢好轉時迅速重啟發展。例如,某些啤酒廠利用既有的設備來生產軟性飲料、麥芽萃取物,甚至是染料(一次大戰後短缺)。Anheuser-Busch銷售數十種非酒精的產品,包括嬰兒配方奶粉和冰淇淋。Miller生產「類啤酒」飲料Vivo、軟性飲料、麥芽奶。禁酒令解除後,這些釀酒廠便迅速強勢回歸酒類市場。

在當前這個經濟動盪的時代,企業領導人發現自己在貿易、氣候變遷、多元包容等議題,都得面對監管措施的劇變。這些高階主管要度過難關,不妨檢視以往企業如何成功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