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推展數位減壓行動,守護一線同仁醫療能量

推展數位減壓行動,守護一線同仁醫療能量

廖家德形容自己如交響樂指揮,協調專業分工,並營造讓同仁發揮所長的環境;黃菁慧攝。
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年度數位長獎暨年度最佳醫療機構先鋒獎首獎】鼎革獎今年首度開設「數位長獎」,奇美醫院教學部部長廖家德是唯一的獲獎者。奇美醫院很早就展開數位轉型,他持續深化科技運用,不只加強醫療品質,也顧及醫療同仁的身心健康。

「其實我應該算是『不務正業』吧!」身為數位轉型鼎革獎的新科獎項「年度數位長獎」唯一得主,奇美醫院教學部部長廖家德這樣笑著說。(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)

台北醫學大學畢業的他,原本是心臟血管內科醫師,之後赴英國攻讀兩個碩士學位,又在成功大學與比利時魯汶大學(KU Leuven)分別取得公共衛生與生物醫學博士學位。這位標準的「學霸」仍不滿足,目前更同時遠距進修英國愛丁堡大學(The University of Edinburgh)臨床教育碩士,以及台灣大學創業創新商業管理碩士。

除了不斷攻讀學位外,他目前最重要的工作,是協助奇美醫院持續推動及優化數位轉型的成果。

奇美醫院的數位轉型起步很早。1995年率先建置全台第一套全資訊化門診系統,陸續導入電子病歷、影像與護理系統,奠定數位發展的基礎。不過更大的轉折是自2023年新冠疫情後。

由於當時醫護人力短缺、健保資源吃緊,第一線同仁身心俱疲。剛自比利時取得博士學位返國的廖家德,察覺這股壓力後,決定接下實證醫學暨醫療政策中心主任一職,今年8月再升任教學部長一職,以「數位長」的角色,協助奇美醫院的轉型全面深化。

排除基層過勞的隱憂

1982年生的廖家德,返台接任要職時僅40歲出頭,由於所學橫跨經濟、政策、公共衛生與生醫等領域,他對於數位轉型的思考面向非常寬廣,「把時間還給第一線,醫療才會更好。」

其實醫療體系已經存在多個資訊系統,除了最常聽到的HIS(醫院資訊系統)外,還有NIS(護理資訊系統)、PACS(影像存檔與傳輸系統)等等,但資訊常在錯誤的時間或場域出現,不但無助於醫護人員的工作,甚至造成單位各行其事,反而加重人員的負擔。

面對這樣的困境,廖家德認為,還是要回歸本質,到底如何運用技術協助人員減壓?他提出的策略是透過數據盤點瓶頸、量化人員減壓成效,同時確保改善方向能被追蹤、持續精進。這個目標也獲得奇美醫院院長林宏榮的大力支持。

至於在執行面,則是以AI與BI雙軸並行,尋找突破口。AI負責基礎工程,比如文書自動化、病歷查核與巡房排程最佳化;BI則整合系統中的數據,掌握耗時最長、人力最吃緊的環節,讓數據做為改善的佐證。接下來即可建立成效指標,像是作業時間是否縮短、病患滿意度是否提升等等。

創造環境的經理人

生成式AI在2022年底問世後,奇美醫院也迅速跟進,陸續開發「A+助理」,讓醫師、護理師、藥師、營養師等不同職類,都能擁有專屬的AI伙伴。例如「A+醫師」可協助醫師即時整理病歷與病程,提供診斷參考;「A+護理師」則能自動抓取HIS系統中的資訊,協助護理師生成交班報告,降低人為錯誤及行政負擔。

廖家德比喻自己角色如「交響樂指揮」,轉型不能靠單打獨奏,而是協調團隊。

他坦言,過去也曾感到「螳臂當車」的無力,尤其初期,不少資深醫師抱持觀望甚至抗拒的態度。不過,這也讓他體悟到,自我定位應從「解決單一問題的醫師」,轉變為「創造環境的經理人」。

於是,他專注開發能立即解決痛點的應用,並將成果推向外部評比。當國際獎項與同業肯定接連傳回,內部質疑逐漸化為支持。「我不花力氣消弭質疑,我把力氣放在讓使用者更愛用!」

千里馬要奔馳,也得有伯樂。廖家德的伯樂正是院長林宏榮。有這份支持,奇美才能在數位轉型上持續推進,確立「人人有數位助理、處處有數位代理」的願景。

「不學AI,以後連跟孫子說話都聊不起來了!」林宏榮強調,奇美的轉型方針是「以病人為中心,以同仁為優先。」技術不是舞台上的主角,聚光燈更應照向病人與醫療人員。

廖家德形容自己如交響樂指揮,協調專業分工,並營造讓同仁發揮所長的環境。

【小檔案|奇美醫院】
成立時間/1968年
現任院長/林宏榮
教學部長/廖家德
總病床數/1,296床
員工人數/4,170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