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 AI導入沒成效?採行兩大實戰方法,解鎖AI無窮潛力

AI導入沒成效?採行兩大實戰方法,解鎖AI無窮潛力

插畫/Ricardo Tomás

為何AI導入後,仍無法提升團隊效率?本文以一家《財星》500大企業為例,揭示通用型AI難以貼合實務流程的原因,並提出解方:「工作圖譜」與「逆向機械式在地化」(RML),協助AI學習實際脈絡、提升契合度。這種量身打造的方式,讓AI真正發揮助力,提升準確性與產出效率,並帶來更高的投資報酬。

在一家名列《財星》500大企業的零售公司,領導階層為負責草擬供應商談判合約的團隊提供一項AI工具,希望簡化他們的工作。這個工具以廣泛使用的大型語言模型(large language model, LLM)為基礎,領導階層原先預期,AI能藉由摘要文件、回答內容問題、比較合約內容等功能,加快團隊的工作進度。

儘管公司寄予厚望,團隊的產出卻沒有變化。這項AI工具能夠生成合約草案等一般性的文字,然而團隊還是必須針對每一家供應商客製化調整內容。處理每一份合約的時候,團隊都必須手動增補重要的細節,包括供應商資訊、合約條款、訂單紀錄等等。因此,這項AI工具對於減輕團隊工作量的助益極小。

這個案例反映出AI工具經常無法兌現承諾的現象。我們最近對30家各行各業的公司(包括上述的零售公司)進行一項調查,回覆者表示,通用型(generic)AI工具往往難以協助使用者完成獨特工作流程中必要的特定任務,原因正是在於其「通用」的性質。就算針對財務、人資等特定領域來客製化這些AI工具,它們還是無法貢獻顯著的價值,因為它們特製的程度還不夠,無法貼近特定組織、團隊或流程的特定需求和運作規範。因此,使用者表示經常發現AI工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