職涯 AI時代,工作80分才及格!「π型人才」為何成為關鍵戰力?

AI時代,工作80分才及格!「π型人才」為何成為關鍵戰力?

HBR-CC Staff/ChatGPT

AI浪潮席捲全球,許多人誤以為掌握基本技能就能保住飯碗。然而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指出,調查發現外包職缺已減少21%,許多工作的「及格線」已從60分躍升至80分。Google台灣前董事總經理簡立峰提醒,想在AI時代脫穎而出,關鍵不在於與機器競爭,而是學會成為跨領域的「π型人才」。

2024年11月,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發布一份〈生成式AI衝擊勞動市場,在線自由工作者正被取代?〉(How Gen AI Is Already Impacting the Labor Market)調查。研究團隊分析了超過130萬個工作,發現各式生成式AI工具出現前後,全世界外包型、易自動化的職缺數量減少了21%。其中,又以寫作、軟體、設計三大領域縮減的外包人力最多。

實力不夠,AI來湊

這個數字說明了AI技術的普及將衝擊勞動市場,導致外包人力減少、正職人員職能遭受威脅。最近我常提醒,一項工作鍵盤敲得愈多,愈要小心。這代表你的就業領域高度數位化,機器容易學習,可替代性高。

例如,長期以來工程師習慣將程式上傳到GitHub這類開源(Open Source)社群分享、討論如何優化。有了大量、完整程式碼數據,自動生成程式難度不高。

換句話說,AI將許多工作的「及格線」從60分一舉提高到80分,迫使各行各業必須重新定義人力的核心職能和價值。過去,工程師只要做到60分就及格,現在得有80分才過關。在機器可以幫你生成程式碼的時代,很多工程師會苦於沒有除錯、優化程式的能力,遭遇極大挑戰。

分享幾個聽來有點壓力的例子。傳統上,醫師一職往往是社會菁英人才的首選,但AI技術的進步與採用,間接改變不同科別醫師的需求比重。平常在診間裡,常聽到醫師對患者說:「我們先檢查、化驗,二週後再回來看結果。」然而,檢查、化驗這件事,未來說不定交由能視覺辨識、篩檢的AI負責,尤其菜鳥醫師初期看X光片的經驗可能不如AI。因此,看診流程可能變成,醫師只要查看AI生成的檢驗報告,確認與自己診斷結果是否相符,就能進入治療環節,不但縮短檢驗時間,還能提升診斷準確度。

這改變會讓以後醫學院在影像判讀、醫學檢驗領域的分科與需求下降。其他領域也一樣,事務所裡研讀、過濾和審查專利資料的專利律師可能會減少,因為這些相關事務幾乎可以使用AI來執行,因此這類律師的職稱與職能可能轉變成類似「技師」的輔助角色。

不過,這不代表醫師、律師變得不重要,而是醫療、法律體系將重組。過去老闆只請得起一位80分的員工,有了AI,同樣成本他可能可以請到100個具備80分水準的員工。有了AI幫忙,人們的專業及格線會愈來愈高,分級愈來愈明顯,我們進入人的價值慢慢下降、80分才及格的年代。

在此情形下,平常表現普通的人想超過80分的難度會大幅增加。每個人隨便用AI都有80分,根本搞不清楚他的優缺點,主管以為他有80分,也不知道該從哪裡指導、加強,最終發現他的能力其實遠遠不如AI。

但是,如果你原先的表現就出類拔萃,重要性只會更高,因為你可以靠著AI成為1:99中的1。一個程度夠好的軟體工程師,具備深度系統架構能力,能夠運用各種AI工具快速產生程式碼,又擁有深厚的驗證能力,可以發現AI程式的漏洞,優化AI程式,日子將過得比以前輕鬆。

那麼,人類若想超越80分、讓AI無法取代自己,該怎麼做?答案是成為「π型人才」。

如何成為π型人才?

網路時代,在單一領域擁有專業技能和知識的深度,又具備其他領域廣度的「T型人才」當道,這詞彙聽起來有點陌生,不過講到「斜槓」應該你就不陌生了。然而,AI重新定位職能,T型人就像只有一隻腳在行走,已經走不遠了。

當前職場最搶手的是「π型人才」,他們就像π字那兩撇般,兩隻腳跨足兩種以上的專業領域,而且專業能夠互補發揮綜效,如此一來才能屹立於AI時代中,而符號裡的那一橫有如張開的雙臂,應兼具博雅素養與國際連結力。

從前企業為了追求生產力,習慣將工作拆解得很細。以軟體工程師來說,通常是由專案經理告訴他要完成哪些任務,軟體工程師做完後,再交由下游的品保工程師做測試。在人力充足的情形下,拆分工作確實可以提高整體生產力,但在少子化、事求人的現在,工程師如果能與AI合作,並擴展上、下游職位的能力,或許就能獨立完成一份至少橫跨三個職位的工作。

一來,AI能將程式碼寫到80分的水準、交出與客戶開會的工作進度摘要,為工程師節省很多時間。只是,AI可能會廣抓有智慧財產權的內容、寫錯程式,因此工程師的任務就是從AI手中接過半成品,進行更多測試(Quality Assurance)、除錯,將半成品從80變成95分。這個過程就像自己從寫作文變成改作文的人,必須先看懂他人的邏輯才有辦法修正,對專業能力的要求只會更高;同時,專案管理、使用者需求分析、產品設計等能力,也是工程師需要加強的技能。

最後,企業想打造培育π型人才的環境,則需要提供相應的設備支援。智慧型手機剛問世時,員工逐漸開始在手機上處理公務,導致資訊外洩的風險提高。如今,公司更應該積極主導,為內部人員建置安全的AI工具平台,除了保障資安,還能釋放π型人才的潛力。另一方面,AI應用產生的成果將在組織內部形成正向循環,持續加快生產力。對企業發展、個人職涯而言,善用AI來強化π型人才的優勢是鞏固競爭力的關鍵。

有人問我,AI時代寬度、深度哪個更重要?我說,π是無限尾數,寬度會比深度更關鍵。你不拓展寬度,怎麼知道自己對哪個領域更有興趣?而且,你要掌握各個領域的一些基本常識才能運用AI。例如,你請AI譜寫一段旋律,如果沒有基礎的音樂概念,怎麼有辦法指揮、鑑賞生成的作品?所以,最起碼的寬度是什麼都要懂一點,懂到你可以指揮AI,有能力判斷成果好壞;另外,寬度不代表淺,能力夠強的話,π的兩隻腳可以無限寬、無限長。

聽起來好像有點難懂或有點難達成?不妨逆向思考,沒有AI時,碰到數學、物理等學科,總覺得理解一點點如同有學沒有懂,但有了AI,這句話可以倒過來說,理解一點點就跳過漫長的學徒階段,直接達到80分的水準。既然如此,你為什麼不多涉獵一些呢?

AI賦予人們新能力,我們不該局限自己,反而要樂於擁抱上、下游工作所需的能力,讓AI幫自己多懂一點,站得更穩、看得更遠。


台灣AI大未來

書名/台灣AI大未來
出版社/商業周刊
出版日/2025年9月9日
作者/簡立峰
作者簡介/台灣在人工智慧(AI)和網路科技領域影響力人物,曾任中央研究院資訊科學研究所副所長、國立台灣大學教授、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等職務。
採訪整理/蕭玉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