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之人員管理 新世代強調「自主」沒法管?主管可善用「給予參與感」法則

新世代強調「自主」沒法管?主管可善用「給予參與感」法則

HBR-CC Staff/ChatGPT

【新世代領導】年輕員工離職率高的原因之一,是他們希望在工作上擁有更多自主權,而這點看似「不聽指揮」或「爭奪權力」,往往令資深主管無所適從。其實關鍵在於「給予參與感」,而非「讓出決策權」。

上週我在一家跨國企業上課,結束後人資總監特別留下來跟我聊天:「河泉老師,這三個月聽您在課堂上反覆強調『自主性』,我去調查了公司這兩年的離職原因,有個想法想和您分享。」

我點點頭,覺得這位總監的確很認真。

總監接著說:「我發現除了薪水,許多人離職面談時有聊到『我希望主管能聽進我的建議』『無法接受主管非聽他的不可』『希望做事情可以有彈性』『不滿意主管完全不接受我的想法』……這些,算不算是『自主性』的一部分?」

「沒錯,這些都是『自主性』的一部分。」我回答。

總監繼續發問:「不過我想請教,我們的企業非常重視效率,決策都必須由主管來來做,很不容易給同仁自主性,這樣該怎麼辦?」

我笑著回答:「如果不能給『自主性』,那麼就請主管保留『決策權』,至少給同仁『參與感』」。

其實這個世代年輕人要的,不只是工作場所的舒適空間,更希望工作過程中,給予的舒適空間。

在公司中營造「參與感」的三個做法

那麼,主管該怎麼做,既保有決策權,卻又讓年輕人感受到不是完全被主導,而也有參與的權利?

1. 讓他們有說話的機會

公司可設立會議當中的「年輕人提案時段」或「創意思考工作坊」,讓年輕人針對部門運作提出改善建議。愈來愈多研究發現,讓員工多參與決策,能有效融合團隊形成共識,接受更多的變化。

2. 組織「內部創業團隊」或小實驗專案

許多扁平化的企業,擔心員工無法升遷就會離職,因此在公司內部鼓勵創業,或者組織內部創業團隊,或者打破位階,開放年輕團隊參加實驗專案。

讓團隊直接面對市場與客戶反饋,自主決策新產品開發方向,既能夠讓年輕世代即早投入戰場,又維持高績效成長。這種方法讓年輕主管或同仁能在實作中獲得強大的自主性和成就感。

3. 影子董事會(Shadow Board):共議戰略,讓年輕人有聲音

這是《哈佛商業評論》推薦的方式之一:高階領導者旁邊成立一個由年輕人組成的小組,參與關鍵議題討論,沒有正式決策權,但能提出內容。

特別說明,這邊所說的影子董事會,並非「能影響股份,不想掛名的背後影武者」,而是指公司破格拔擢的年輕人,雖然缺乏決策權力,但是可以站在某個高度,給予決策者不同角度的想法,如果善用,對公司提拔年輕世代會有很大的幫助。

如何同時「保留決策權」又讓年輕人參與?

答案就在先做原則性的規範,讓參與者在安全區內進行,技能夠表達意見,又能夠有尊重大家的討論過程,最重要的一句話就是「先畫好框框,在範圍內充分討論」

來講個實際的做法吧:

過去的公司,當發現成本過高、效率下降的時候,很容易由主管直接做出決策,要求成本必須降低5%,效率必須提高10%,並且即日起執行。

請相信我,這種直接講出答案的執行方式,過去或許有用,而如今會慢慢發現,同仁的配合度不那麼高。

原因就在於新世代不喜歡被直接下命令、被要求完全配合,而沒有個人表達想法的機會或權利。

先畫好框框,在範圍內充分討論

聰明的主管,不妨試著這樣做:

1. 先制定「討論範圍與核心目標」,比如:「這次提案專案必須符合降低成本5%、提高流程效率10%」。

2. 再讓年輕人討論該如何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,在會議的過程中,只要主管掌握會議主軸,讓每位同仁都有說話的機會,並且別否定同仁的熱情,這樣形成的結果,絕對會讓同仁更樂於參與,執行公司的指令。

3. 至於主管,面對同仁提出方案與執行方式,只要負責整合、達成共識,以及做出最後決策就好。

這樣一來,同仁們有感受到被尊重,既可以參與,又能夠有表達想法的機會;主管掌握框架不失控,這樣的做法是面對新世代的主管絕對應該學習的。

主管只要扮好編劇和導演,不用自導自演

年輕人的自主性不是用指令能換來,而是靠被信任、被授權、被邀請參與才能點燃。主管今後的角色,不再是拉高圍牆堵住聲音,而是搭建一個讓年輕人能說、能做、能成長的舞台。

在舞台上,請主管扮演好編劇和導演的角色,把舞台給他們,讓同仁跟著劇本演出最亮麗的角色,滿足他們的自主性和成就感。

對於主管來說,完全不需要自編自導自演,讓自己累得半死,請記得,把舞台的鎂光燈給他們,主管只要看著他們,演出最棒的一幕劇就好,至於最後,別忘了給這些演員足夠的掌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