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 雙重破壞!川普×AI夾擊,CEO如何接招?

提供/殷阿笛(Adi Ignatius)
長期觀察最新管理趨勢的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,在本文中提出:我們習以為常的商業守則,正被無法預測的川普政策與AI浪潮顛覆。領導者不能再坐等觀望,而要主動掌握轉型的關鍵時刻。
「現今的企業領導人,正面臨一個前所未見的艱困局面。」這是《哈佛商業評論》(HBR)英文版總主筆殷阿笛(Adi Ignatius)對目前企業領導者面對局勢的深刻觀察。
今日的管理世界正受到多重動盪同時擠壓:川普2.0所引發的地緣政治衝擊、AI帶來的技術變革,以及供應鏈重組與全球化的轉向,這些結構性變動,迫使企業重新思考其定位、價值與決策邏輯。
殷阿笛曾擔任《哈佛商業評論》英文版總編輯15年,今年才轉任總主筆。在總編輯任內,他帶領這本全球知名的管理期刊轉型為結合數位、實體與教育資源的跨平台知識品牌。在此之前,他歷任《華爾街日報》分部總編輯、《時代》雜誌亞洲版總編輯,主導過許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政經專題報導,專訪過的重要人物包括俄羅斯總統普丁、微軟創辦人比爾.蓋茲(Bill Gates)、超微(AMD)執行長蘇姿丰、亞馬遜執行長安迪.賈西(Andy Jassy)等全球政經領袖。
他所提到的「艱困局面」,也正是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全球繁體中文版即將於8月27日舉辦的「2025 HBR管理年會」,所要探討的核心主題。
今年年會主軸為:「川普2.0×AI:迎戰雙重變局」。講者包含名列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的策略創新專家史考特.安東尼(Scott D. Anthony)、AI實務研究者艾麗莎.法瑞(Elisa Farri),殷阿笛也將以他長期浸淫最前瞻管理知識的視野,剖析管理世界面對的深層挑戰與機會。
活動正式登場前,本刊特別專訪殷阿笛,分享他對川普政策、去全球化、AI轉型等面向的觀察。
川普2.0:政策反覆帶來極端不確定性
首先,殷阿笛認為,川普是一個難以預測的人,當他威脅要全面調高各國關稅時,沒人能確定這只是一種談判策略,或是他真的打算全面開戰?
一位美國企業的執行長曾表示,川普的行為與角色相當矛盾,他本身是一位商人,又在總統這個位子上以「讓美國再度偉大」為號召,最終創造出一種高度不確定的外在環境。這在政治談判中或許有其意義,但對於企業的經營者,必須決定投資方向、供應鏈布局,以至其他種種決策時,就會非常痛苦。
殷阿笛強調,企業最喜歡的是「確定性」,在大家共同承諾的遊戲規則之下公平競爭,這也是過去長時間以來,全球企業熟悉的經營環境,川普卻完全打破了這個默契。如今美國國內有很多人預測美國將面臨經濟衰退,而且衰退的原因是來自於政府的政策,而不是傳統的總體經濟因素所致。
基於川普的政策反覆所帶來的不確定性,也讓「全球化」開始鬆動。殷阿笛直言,川普不喜歡全球化。觀察其談判策略也會發現,他喜歡一對一談判,並深信這種以自身利益為唯一考量的強硬單邊主義,可以讓美國在與單一國家的談判中掌握相對優勢。
因此,曾經是全球化象徵的美國,如今卻成為全球分裂的核心推手。回顧90年代以來的國際貿易秩序發展,開發中國家提供廉價的土地及勞力、發展製造業並促成經濟成長,已開發國家則可享受低成本的消費品,強化經濟效益,形成彼此互補的合作關係。
但這樣的「理性專業化」在今日遭到破壞。殷阿笛指出,美國近年的就業流失與社會焦慮,儘管主要來自科技發展,但全球化與產業外移仍難辭其咎。川普正是抓住了這股民粹情緒,成功翻轉了「全球化」的正當性,把它描繪成傷害美國工人利益的自由派陰謀。
美國政治局勢深化環境複雜程度
對川普而言,只有贏家與輸家,而美國必須永遠是贏家。殷阿笛進一步分析,這種「交易式民族主義」正在改寫國際經貿的規則,也加劇了美中在經濟與技術體系上的脫鉤風險;然而美中之間的對話與合作,是全球穩定的關鍵。
「對我們(美國)的政治局勢,我只能說……尷尬,甚至是感到悲哀。」殷阿笛指出,川普擁有一群力挺到底的鐵粉支持者,也有一群選民對他完全無法接受;而真正左右政治局勢的,是曾經投給歐巴馬、後來又轉向川普的中間選民。
但這些人現在也有些後悔。一位矽谷的CEO向殷阿笛表示,他們一群原本是民主黨支持者的企業領袖,因為不滿民主黨的監管政策與對併購的干預,在上次選舉改投川普。但如今,這些人對川普的高關稅與簽證限制政策同樣感到失望,正重新審視自己的選擇。
如今美國政壇面對的難題是,儘管川普整體支持度不高,但在共和黨內勢力穩固,無人能挑戰。而民主黨至今尚未找到清楚的論述方向說服中間選民。美國的政局動盪,也讓企業在規畫未來時,面對更多不確定與複雜變數。
準備迎接指數級成長的AI
除了任性的川普,AI發展也是目前企業界難以掌握,卻又不得不面對及處理的重要議題。
OpenAI執行長山姆.奧特曼(Sam Altman)曾說過:你的小孩將來可能會愛上AI。這件事未來是否會發生,還有待驗證,但AI的進步速度,確實已經超過了許多人的想像。一年前你可能會說:「AI很好用,但它不懂數學」或「AI這個不會、那個也不行」。但現在AI各方面的能力都以指數級的速度提升,不但會算數學,還能回答許多複雜的問題,雖然答案不見得全部正確。
而且AI的應用也不再只限於科技產業,法國美妝品牌萊雅(L'Oréal)就用行動證明:保養品也能很AI。
殷阿笛分享近期參與法國坎城的一場創意盛會,最讓他印象深刻的,就是萊雅正與輝達(NVIDIA)等科技伙伴合作,開發一種個人化的AI行銷應用:先分析使用者的膚質、環境、偏好及使用習慣等因素,再依據分析結果,量身打造客製化的保養配方,讓AI成為消費者的個人專屬美容顧問。
如果這套模式成功,未來消費者購買的,可能不再是一瓶泛用的精華液,而是一瓶「個人專屬的肌膚密碼」:AI不只懂你想買什麼,更可能比你還懂你的臉。這將會是一種極致個人化的顧客體驗。
起而行的時機:編輯台的AI經驗
對於還在觀望AI發展的企業,殷阿笛語重心長地提醒:那實在太可惜了,因為AI真的可以幫我們做很多事,而且效率驚人。不只展現在一些規律性高的日常工作,甚至開始進入策略制定的高層應用。許多企業已經將自家資料、競爭分析與營運目標提供給AI,讓它生成具邏輯、甚至有創意的策略建議,有些方案甚至是團隊原本從未想過的切入點。
有人說,AI只會重複它知道的東西,無法創新。但殷阿笛認為,之前AlphaGo與頂尖的圍棋棋手對奕時,就曾發展出完全不同於人類的棋路,那是沒有人想過的策略,AI展現出的創造力與跳脫框架的能力,令人印象深刻。
HBR英文版的編輯流程,現在也大量採用AI。即使最初HBR曾經遭遇大型語言模型未經授權就取用內容的事件,但編輯團隊更清楚,AI是一個趨勢,HBR編輯部必須慎重保護他們的內容資產,但絕不能抗拒使用AI。
舉例來說,以往編輯們碰上長達數十頁,而且充滿許多專有名詞的文章時,都需要花許多時間細讀及整理;如今在前期作業時,會先利用AI整理內容、濃縮要點,幫助編輯掌握脈絡與重點,加快後續編輯流程的速度與品質。
另外,編輯台有一些瑣碎、耗時的例行性工作,像是擬定文章標題、撰寫摘要、翻譯內容,或幫忙設計書籍封面文案等,現在也都會讓AI協助處理。此外,AI也被用來輔助會議與訪談:包括錄音、語音轉文字檔,再透過AI工具分析重點等等。甚至商業團隊也開始運用AI產生的數據來模擬市場趨勢,提升媒體的洞察力。「我也希望你們用AI來協助整理這次與我的訪談內容。」殷阿笛笑著說道。
AI讓企業的本質重新定義
但在HBR與企業接觸的過程中,殷阿笛發現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:多數CEO並不常使用AI。雖然他們經常談論AI,但實際上他們自己很少接觸。
其實AI的能力,已經改變了傳統企業運作的根本想像。
哈佛商學院講座教授卡林.拉哈尼(Karim R. Lakhani)指出,過去專業知識既昂貴又稀缺,是企業價值的關鍵來源;如今,透過生成式AI,這些知識正以極低的成本、前所未有的便利性迅速擴散。在這樣的情境下,領導者需要的關鍵能力也在轉變。
以往領導者強調的是情緒智慧(EQ)、同理心等軟實力,但CEO現在最需要的,是更前瞻的策略能力。當所有企業都能從AI獲得專業知識,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就在於領導者面對變局時,是否能夠洞察未來、快速做出創新與生存抉擇。因此,領導者必須擁有實驗的勇氣、擁抱未知的心態;最重要的是,要積極嘗試與這項技術互動,特別是CEO,必須親自帶領轉型。
殷阿笛指出,或許有些領導人擔心自己無法駕馭AI,但這是多慮了。專門研究全球化及數位轉型的哈佛商學院教授采黛爾.尼利(Tsedal Neeley)曾提出一項「30%法則」,強調只要能掌握某件事的三成,就能夠大致理解它的原理與潛力。AI的應用亦是如此,不需要理解艱深的技術原理,就足以做出關鍵決策。
殷阿笛表示,CEO一定要主動領導轉型,因為人性總是抗拒變化,也不想面對學習新技能的壓力,若沒有領導者在前引路,組織必然會停滯不前。
雖然多數CEO經常談論AI,但實際上他們自己很少接觸。CEO一定要主動領導這場轉型,若沒有領導者在前引路,組織必然會停滯不前。
當代的領導者,必須親自領導技術與組織的轉型,深入了解AI,不能再等待與觀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