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溝通不只向AI下提示,更要向利害關係人「下提示」

不只向AI下提示,更要向利害關係人「下提示」

Using Prompt Engineering to Better Communicate with People

不只向AI下提示,更要向利害關係人「下提示」

Illustration by Travis Constantine

生成式AI的出現,使經理人紛紛學習如何向它下提示,來取得有用的資訊。可是,有許多資訊只能從利害關係人取得。本文介紹6個向利害關係人「下提示」,也就是互動的方法,來取得與決策有關的重要見解。

似乎每個人都知道,或者想知道,使用生成式人工智慧(generative AI)時,要如何下出最理想的提示。理論上,輸入正確的提示可以讓經理人在短短幾秒之間就蒐集到重要資訊。然而,雖然大家都在熱烈討論精湛的提示工程,也對它相當看好,但還是有一個新的風險存在,那就是經理人會把生成式AI視為蒐集資訊的一站式商店。這麼一來,他們可能忽略最有價值的資訊來源:員工、合作伙伴及顧客。這些利害關係人能提供情境資訊與隱含知識,這些都不是生成式AI工具能力可及。隨著我們向機器人說話的能力變得更好,我們也不應該忘記要如何最有效地向同事和顧客說話。

從利害關係人蒐集見解的一位先驅,是任天堂(Nitendo)前任執行長岩田聰(Satoru Iwata)。為了與利害關係人建立更緊密的關係,他在9年間親自進行了一系列的廣泛訪談,對象包括參與創造任天堂遊戲及硬體的員工、產業專家與開發人員。

訪談的目的是蒐集他們的見解,並且善用這些見解來帶領組織,推動它向前邁進。舉例來說,任天堂決定不要把Wii遊戲機的硬體性能做到跟同行競爭對手索尼(Sony)的Playstation 3及微軟(Microsoft)的Xbox 360一樣強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