變革管理 變革難以成功?你有找到員工的 5 層「不確定領域」嗎?

變革難以成功?你有找到員工的 5 層「不確定領域」嗎?

Andrea Berg/shutterstock

為什麼你的變革難以推動?為什麼員工不是積極反抗就是消極應對?一個原因可能在於,你沒有深入理解他們的不安全感。探索員工內心的五大提問,培養目標意識,就能打破變革僵局!

你曾經想在公司內或部門裡大刀闊斧,進行改革嗎?每天都有這個念頭,對吧?而的確,撼動現狀,讓員工朝著你所想做的事情努力,幾乎是每位主管的日常。然而很無奈,即使如covid-19疫情為全球市場進行無情的大洗牌,高階主管自評變革成功的機率仍僅達30%。究竟怎麼回事,變革為什麼難以成功?難道是我們找錯重點,走錯方向?

事實上,許多企業家都不願意承認,但「員工」才是決定變革是否成功的核心。不論是數位轉型、ESG綠色產業要求、DEI的道德規範,真正在執行變革的人是員工。當他們發現自己的工作流程被迫改變,原本會的專業被宣告過時,熟悉的伙伴調單位不在身邊……這些變動造成的焦慮,以及不確定性,在許多文章中已不斷被提醒,只是這些文字泰半都是站在高階主管角度,對員工的個人責備論太多──想要變革?仍是有聲無影。

不令人驚訝的是,員工都可以理解公司必須得轉型,只要……轉的是別人就行。面對公司的新政策、新變化,員工心中是充滿問號的,他們會想知道5大問題:

  1. 這個變革是什麼?
  2. 這個變革會為現有工作帶來什麼好處?
  3. 接下來要怎麼做?
  4. 如果配合去做,別人會怎麼看我?
  5. 如果我不配合,我會需要面對什麼?

這5大問題,就是我們所稱:「不確定領域」(Domain of Uncertainty, DOU)。當問題一個一個被解答,員工的不確定感就會一層一層減少,並且更加地準備好讓自己接受未來的新要求,或者新安排。也因此,理解員工在哪個領域產生不確定的感受,針對性地提供答案或輔導,就可大幅度地減少從非正式管道八卦而來的偏見,減少他們對變革的抗拒。

因此,DOU的使用前提是員工得對自己有期待,也就是說,當員工有動機想要讓自己更好,當員工想要在這間公司繼續待下來,領導者你才有機會知道員工到底怎麼了。

這需要你在平日裡,而不是在變革中,培養員工具有「目標意識」(goal awareness)。 

什麼是「目標意識」?就是我們著手每件事之前,會習慣性地先確定目標。例如,你會聽到某個員工說:「這個星期五之前,我一定要把明年的預算做出來!(充滿決心的)」當一個人清楚知道自己的目標是什麼,就能以終為始,開始設定計畫。有目標意識的人,會自然地要求自己,確認清楚的時間框架,定義想要的結果,然後去思考,要怎麼做會更有效率?要怎麼做會更有效能?

因為常常習慣搞清楚目標,以及可以怎麼更快、更好地做到,「目標意識」的思維讓人對目標有高承諾和高動機,他會充滿自信,認為在他的想像中,這個局面是有信心可以完成的。

當目標意識變成工作「習慣」,就意味著他清楚知道自己的專業,也知道自己在公司內的貢獻。當任務來臨,他客觀地盤點能力和資源,估算與目標的距離,以此爭取外援,強化能力,有節奏、有紀律地接近目標,這恰好也是所有冠軍者的共同心態。

具有「目標意識」和「流程意識」的工作者在面對變革時,會有很大的差異,前者看的是結果,而不只是看工作過程,他會提醒自己所有的計畫、動作,都是根據最終想要的結果而走,自然地發揮創意,不會被固定的SOP綁住,或盲目地認為只要照著以前的做法,自然就會達標。

有習慣性目標意識的人,自尊心強、專業感高,在強烈的職業認同下,自然不負使命。由於想要找到更好的解方,所以他張開雙臂歡迎各種可以解決問題的意見,自然地,他也容易摒棄固定型心態,更容易接受變動或轉型。

所以,就算你現在不一定在你所稱的「變革」路上,在全球一片AI概念、數位轉型、人員治理的大翻轉下,你勢必還是得先做準備。積極培養有「目標意識」的幹部,不要一切都是等老闆的指令,才知道接下來該想什麼;不要習慣性地去反對所有的新政策和新做法。

只要讓員工針對每次的新任務,去回答:「我們為什麼要有這次的變動?」「這樣做對公司和大家的好處是什麼?」「接下來我們期待你怎麼做?」「如果配合公司新政策有什麼好處?」,以及「對於不配合的人公司的想法?」等5大問題,員工自然發揮「目標意識」,而不只是讓老馬識途,更重要的是,他們會清晰地知道自己要往哪裡去。這樣上面的想法,才能成為下面的做法,上下可以溝通,彼此可以協作,成為一個動態的有機體,讓企業長青不再是神話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