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管理儒學與選才

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從政大IMBA、北京清華大學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合辦的熱門課程「儒學與領導」精神出發,「古為今用」、「中西結合」,以專欄形式,帶領讀者一起探索儒學與領導的關鍵議題。

國立政治大學商學院教授李瑞華從政大IMBA、北京清華大學與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合辦的熱門課程「儒學與領導」精神出發,「古為今用」、「中西結合」,以專欄形式,帶領讀者一起探索儒學與領導的關鍵議題。

組織成長、轉型需要人才,然而,怎麼樣才能找到「對的人」,卻是許多領導人最頭痛的議題。用儒學觀點重新思考選才,能幫助我們破除當前實務的缺失。

「知之者不如好之者,好之者不如樂之者。」《論語》

擁有必須的知識與技能,知道怎麼做的人,比不上喜歡做的人;而喜歡做的人,又不如真心樂在其中的人。

2,500年前,孔子就幫我們整理出人才的三個等級:「知之、好之、樂之。」 這是一句我們都很熟悉的話,但卻沒有把它放在人才管理實務上。

主管在選人的時候,都不自覺地只把注意力放在相關的學經歷及產業經驗,並沒意識到用這樣的標準,即使嚴格評選,也只能找到最好的三等人才「知之者」,而不是一等人才「樂之者」。

什麼叫做「樂之」?樂之並不是每天快快樂樂、嘻嘻哈哈。我認為孔子對自己的描述給「樂之」做了最形象的定義:「其為人也,發憤忘食,樂以忘憂,不知老之將至也。」意思就是完全地投入在工作中,那種敬業樂業的狀態,連吃飯、憂慮等基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