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之人員管理 從不過時的大師諍言

從不過時的大師諍言

Koshiro K/shutterstock

11月,是「現代管理學之父」彼得.杜拉克(Peter F. Drucker)出生和去世的月份。我們特地在本刊11月號製作了杜拉克的專題,不僅為了紀念這位啟發了許許多多後人的睿智大師,更重要的是,大師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,到如今仍不過時褪色。

1943年秋天,當時還是年輕學者的彼得.杜拉克,意外接到一家美國績優大企業主管的電話,邀請他為該公司高階主管研究分析公司的政策和結構,為期兩年。

杜拉克欣然答應。他一直對研究組織的「經營管理」很有興趣,但當時根本沒有人做這方面的研究,他自然不會放棄這個深入企業內部,探討「管理」課題的大好機會。

決定邀請他作研究的那位高階主管對杜拉克說:「我們現在的政策和結構,都已經是四分之一個世紀以前的東西了,的確需要改頭換面一番。」他希望杜拉克把研究成果向公司年輕一輩的主管報告,那批人就是兩、三年後要接掌公司的青年才俊。

以那項研究為基礎和開端,杜拉克開創了現代管理學,成為管理大師中的大師。但那家謙虛自持、培養人才、眼光遠大的公司,卻走過起起落落,在66年後的今年,申請破產保護。也許很多人知道,這家公司就是美國的通用汽車公司。

像通用汽車這樣曾經叱吒風雲、曾經如此前瞻的龐大企業,也有頹然傾倒的一天,企業經營的環境變化如此巨大而難測,加上這一波金融風暴的衝擊,企業和企業經理人,能不時時戒慎恐懼嗎?

11月,是杜拉克出生和去世的月份,今年11月正好是他的百歲冥誕,我們特地在本刊11月號製作了杜拉克的專題,不僅為了紀念這位啟發了許許多多後人的睿智大師,更重要的是,大師留給我們的智慧遺產,到如今仍不過時褪色。像是現在企業、甚至整個社會日益重視的「生態環保問題」「知識工作者」「非營利組織」等,杜拉克早在數十年前就提出建言。

在思考如何掌握風暴後新機會的此刻,重讀杜拉克,對企業經理人仍如醍醐灌頂。

例如,早在15年前,杜拉克就提醒我們,企業走下坡,往往不是因為不知道如何把事情做好,而是沒有選對該做的事。他提出每家企業都應有自己獨特的「經營理論」(theory of business),也就是經理人打造與經營組織時所根據的一套假設。當外在環境和企業內部能力改變時,那套假設和經營理論也應該隨之調整,很多企業就是因為沒有做到這一點,而持續在做「正確而無效」的工作,結果走向衰敗(請參考本期杜拉克所著的〈打造與時俱進的策略〉)。

正在擘畫企業策略、建構商業模式的企業經理人,是否從杜拉克這段話得到什麼啟示?

讀杜拉克,各人有各人的體會,正如本期〈為什麼要讀杜拉克?〉裡寶僑董事長賴夫利、海爾首席執行官(執行長)張瑞敏等人分享他們從杜拉克學到了什麼。無論你的體會是什麼,最重要的還是劍及履及,就像杜拉克的文章,從橫跨時空的宏觀角度一路聚焦闡明概念之餘,一定也會提出具體可行的做法和步驟。

借用杜拉克的話與各位經理人共勉:「他們把(經營)理論的過時視為退化,甚至是危及生存的病症。……拖延行事,無法醫治退化性疾病,唯有果斷行動才能見效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