美國波士頓大學凱斯特羅姆商學院(Boston University's Questrom School of Business)資訊系統副教授。
就如同各行各業都受到來自數位化平台的衝擊,大專院校也面臨著來自學習平台的威脅,有些平台不僅是提供技能性課程,更可以提供學位學程,令眾多實體學校的教育者不知所措。本文探討了新興的學習平台給市場帶來何種挑戰,並提供學習機構可以採用的策略。
你是否高估了數據資料能帶來的優勢? 由資料促成的學習,雖然會帶動看來可能類似網路效應的良性循環,但效能沒有那麼強大或持久。 要確定顧客資料是否可協助建立市場進入障礙,企業應回答七個問題來檢視資料的價值:能創造多少附加價值;邊際價值遞減速度有多快;使用者資料的相關性貶值速度;資料是否是專屬的;要模仿這類產品改善有多困難;改善的產品,是否適用於其他使用者;多快能將見解整合到產品中。
系統無法區分好產品和絕佳的產品。
讓第三方業者的內容加入,可能帶來新形式的營收和新訂戶。
非平台企業往往不了解能把產品和服務變成多邊平台。即使了解,也不知如何進行。因此,本文提供了四個方法:開門歡迎第三方加入、連結顧客、連結產品以連結顧客、成為多邊平台供應商。這些構想適用於實體及線上業務。
線上市集似乎是完美的商業模式,它們的成本結構很低,毛利很高。營運穩定後,網路效應就會產生強大的防禦效果。但其實沒那麼容易,除了可能難以迅速吸引足夠的買家和賣家,還有一些重大缺陷,可能會威脅市集的運作。
將自家的業務架構成市集,這樣的做法似乎相當誘人,但往往會以失敗收場。其實,不管是新創公司或老字號,都必須仔細評估哪一種商業模式最適合自己,而不是一窩蜂地往熱門的「多邊平台」鑽,否則反而會害了自家企業。
隨著網際網路的發達,「多邊平台」應運而生。企業借重它,可為業績增色不少;但如果沒有明確規範,卻可能把對顧客的主導權拱手讓出。尤其是現在,Google、亞馬遜、藍光等平台的力量迅速壯大,更要作好與它們共舞的準備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