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溝通 職場不是單打獨鬥!畫出「利害關係人地圖」,找出你的關鍵盟友
職場不是單打獨鬥!畫出「利害關係人地圖」,找出你的關鍵盟友

HBR-CC Staff/shutterstock AI
許多職場工作者常陷入埋頭苦幹的迷思,認為只要專業能力夠強,就能順利推動專案。然而,當你滿懷信心提案卻遭遇冷遇時,問題往往不在能力,而是忽略了關鍵「利害關係人」的影響力。善用權力關係圖找出職場盟友,是現代工作者必備的策略思維,讓你從單打獨鬥轉為團隊作戰。
在職場上,你是否也有過這樣的經驗?為了一個新專案或新產品,你投入了大量心力,滿懷信心地走進跨部門會議,卻在會議上遭遇冷落:主管認為方向不符、業務部門質疑成本過高,而下屬則在低頭滑手機,彷彿與自己無關。這讓你感到極度挫敗,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。
其實,問題可能不在於你的能力不足,而是你忽視了「利害關係人」(stakeholder)的影響。這裡所指的利害關係人,不是法律上的專有名詞,而是指那些在職場中會對你產生影響的人。在組織裡,我們常常埋頭完成自己的工作,卻忽略了許多任務背後往往涉及跨部門與跨角色合作。然而,工作任務的成敗除了專業,更取決於能否爭取到關鍵人物的支持。就像大海表面風平浪靜,但深層暗流卻主導著航向。正因如此,我們必須學會辨識並管理利害關係人,才能避免工作受阻。本文將透過4大步驟,帶你掌握利害關係人管理,讓你的職涯走得更順利。
步驟一〉誰是我的職場關鍵人物?
在複雜的人際網絡中,首先最重要的事情,就是找出對你工作或職涯發展真正具影響力的利害關係人。這不僅包含直屬上司或團隊成員,還要辨識組織中那些看似低調,卻握有話語權的「隱形」利害關係人。以下兩種方法能幫助你建立精準的利害關係人清單:
1. 善用「RACI」矩陣,發掘潛在利害關係人
你可以從廣泛的清單開始,在一張紙上列出所有可能受到你的工作影響,或能對你的任務產生影響的人,包括上司、部屬、消費者、供應商與合作伙伴,你也可以利用「RACI」矩陣工具,快速找出所有關係人:
- 負責(responsible):負責完成任務或達成目標的人員。
- 當責(accountable):必須簽字核可上述團隊的工作,並給予最後批准的人員。
- 提供建議(consulted):必須提供建議,讓負責完成任務的團體能夠進行工作的人員。
- 掌握情況(informed):必須掌握專案最新情況,以及團隊正在做出什麼決策的人員。
「RACI」這四個字母,代表人們在團隊或工作中通常會扮演的4個角色。繪製RACI矩陣,能夠協助你條列出所有利害關係人,並快速辨識誰握有「拍板定案」的權力。
2. 運用五大問題,篩選出與任務相關的利害關係人
當你列好初步的清單後,可能會發現這份清單過於冗長。當利害關係人清單過長時,你可以運用以下5種問題,刪除一些對於任務來說不重要的人物:
- 這個利害關係人對你組織的績效有根本的影響嗎?
- 你可以清楚確認,想從利害關係人那裡獲得哪些東西嗎?
- 這項關係充滿了活力嗎?換句話說,你想要關係成長嗎?
- 你可以不需要利害關係人而單獨存在,或是很容易就把利害關係人替換掉嗎?
- 你已經透過另外的關係,確認出利害關係人了嗎?
舉例來說,若你想爭取升遷,但清單裡包含一位不同部門、雖熟識但位階不高的同事,那麼對於升遷這個目標來說,他與任務的關聯性就不大,你就可以輕易地透過上述問題將他排除在外。
步驟二〉評估利害關係人的影響力與關注度程度
當你建立好利害關係人清單後,接下來要在兩個面向上為他們評分:「影響力」(influence)與「關注度」(interest),範圍從1到10分,10分代表最高。
- 影響力:指利害關係人對於這項任務擁有的權力或決策權,能否發揮關鍵作用,或替你打開大門。
- 關注度:指他們對你在進行的提案或工作有多在意。關心程度越高,通常代表該任務與他們的績效、部門目標或個人職涯發展密切相關。
舉例來說,某科技公司準備推出新手機應用程式,負責人小明需要跨部門合作推動產品行銷。他在清單中替利害關係人打分數:直屬主管的影響力 5、關注度 9,這個分數表示雖然專案成敗與主管績效息息相關,但他的決策權有限,仍需更高層支持;相反地,財務長的影響力 9、關注度 3,代表他雖然掌握預算,卻對產品本身或專案進度並不特別關心。
步驟三〉繪製權力關係圖,將利害關係人分類
在完成對每位利害關係人的評分後,你可以依據「影響力」與「關注度」這兩個維度,將他們分類到權力關係圖中。權力關係圖是一個矩陣,包含4個象限,每個象限代表著不同的關係類型:
- 第一象限(高影響力、高關注度):這些人對於專案成敗具有決定性影響,且高度關心。他們是你的關鍵決策者、擁護者與盟友,會積極發聲並提供資源支持。他們可能是你的關鍵客戶或高層領導。
- 第二象限(高影響力、低關注度):這些人權力很大,能影響你的計畫,但對專案細節興趣不高,通常更關注自身責任或部門利益。他們可能成為潛在反對者,但不一定惡意,只是關注重點不同。
- 第三象限(低影響力、高關注度):這類人非常在意你的任務,因為其結果會直接影響或使他們受益,但本身對於決策結果的影響有限。他們可成為你的支持者或「啦啦隊」,適時提供正向助力。
- 第四象限(低影響力、低關注度):這類人雖與任務相關,但影響力和關心度都較低。他們對於專案的影響有限,通常是依公司指令執行任務的一般員工。
步驟四〉針對不同群體,調整管理及溝通方式
將利害關係人劃分進權力矩陣後,你就能釐清每個群體的優先次序,合理分配資源與精力,並依不同群體採取相應管理及溝通策略,以下提供四種方法:
第一象限:保持密切溝通,透過結盟尋求支持
第一象限中的人,往往是最重要的核心人物。讓這群人密切參與、支持你的工作,是決定成敗的關鍵。因此,你必須定期向他們更新進度,提供具體數據,並納入這些人的意見以調整工作或專案方向。此外,與他們建立結盟關係,能夠讓他們在你缺席時替你發聲。例如,你希望爭取海外外派的機會,但最終決定權掌握在公司高層手中。於是你將部門主管視為第一象限中的核心人物,定期向他報告成果,提供具體數據與成果,並主動徵詢意見,讓他感受到你的專業與重視。最終,在高層會議中,主管替你背書,成功爭取到外派機會。
第二象限:深入了解需求,締造雙贏局面
這些人雖握有權力,但關注度低,鮮少出現在專案中,因此往往容易被忽略。針對這群人,我們應主動一對一溝通,深入了解他們關注的重點、目標及挑戰。溝通時,我們可以利用「框架」來引導對方,運用開放式問題讓他們主動分享更多細節,並將提案轉換成他們關心的語言和價值觀,提高他們的關注度,並強調雙贏局面。例如,在推廣產品這項任務中,財務長是你第二象限的利害關係人。在與他面談時,你可以對他強調方案的成本效益及盈利模式,將專案重點聚焦在財務面,以爭取支持與預算。
第三象限:保持互動,但篩選意見
這些人雖然十分重視你的任務,影響力卻有限。針對這群人,你可以透過三種方式有效維繫關係:首先,定期提供簡要更新,但不必太頻繁。其次,偶爾請他們協助小事,如提供背景資訊或簡短回饋,讓他們在感到被重視的同時,也不會耗費你太多資源。最後,傾聽他們的意見,但要有意識的篩選,因為決策仍仰賴高影響力者。
第四象限:減少投入,僅維持基本了解
這些人對專案成敗影響不大,管理上應大幅減少投入,將精力集中在更重要的對象。對於他們,你可以僅維持基本了解或低限度的互動,除非他們角色或地位有所變化。
除了上述的管理方法,第一、二象限中的利害關係人,往往位高權重,在組織內外擁有極大的話語權。因此,適時地運用向上管理技巧,也能幫助你與他們建立良好關係,更好地管理他們。
最後,在職場上權力關係往往瞬息應變,因此持續更新你的權力關係圖十分重要。例如原本在象限四的下屬升遷後,可能躍升為象限一或二,需要你重新調整利害關係人策略。
結語
在瞬息萬變的職場中,僅憑個人努力與專業技能已不足以保證成功。職場的核心在於人際互動,懂得辨識、分析並有效管理利害關係人,就像手握一張組織內部的導航圖。有了這份「權力關係圖」,你能更聰明地分配精力,讓好點子傳達到關鍵人物手中,並爭取到必要的資源與支持。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建議,現在就開始整理你的利害關係人清單,繪製專屬的權力關係圖,找出影響你職涯的關鍵人物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