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之人員管理 從惜才到自我懷疑:主管如何面對部屬的情緒勒索

從惜才到自我懷疑:主管如何面對部屬的情緒勒索

Roman Samborskyi/shutterstock

我們都鼓勵主管在大環境不穩定時,更需要用同理心領導,然而,主管展現包容,也有可能會反被部屬「情緒勒索」。面對下屬散發強烈的負面情緒,並將之怪罪、施壓於主管時,主管該如何應對?

在高壓環境中,主管往往要同時面對來自上層的經營挑戰與下屬的情緒反應。當部屬以「情緒勒索」的方式表達不滿時,這不僅考驗組織內的支援體系,也讓領導者承受一種鮮少被關注的壓力:當你努力承擔責任時,卻反而被部屬的情緒推向自我的挫敗感。

一位總監的孤單時刻

馬克是一位事業處總監,帶領團隊多年來,經營績效一直很亮眼。但從去年開始,外部環境變動劇烈,業績也跟著下滑,總裁多次在會議中指出擔任國際行銷的傑克表現不力,要求馬克強加輔導。

這幾個月以來,傑克的績效不但沒有起色,反而多次在與馬克的績效談話中多次情緒失控。他不僅怒斥公司制度與資源不到位,還抱怨薪酬獎金過低,甚至頻繁要求主管「限時改善」並給出承諾。

馬克考量到傑克過去表現不錯,也擔心此刻團隊若再出現人事動盪,局面只會更糟,所以隱忍下來。馬克甚至常在心底告訴自己:「再多給他一些支持,或許會好起來。」

因此,他多次盡力向上爭取資源,但總裁表示,他可以准許馬克調動人力支援,但不同意在整體績效沒有提升之前,調高傑克的薪資。

馬克能夠理解老闆的決定,但當他面對傑克,卻無力招架他突如其來的情緒攻擊,甚至開始自我懷疑:「是不是我能力不夠?是不是我領導出了問題?是不是真的如傑克說的,我根本不配當主管?」

這些懷疑讓他陷入失眠、情緒低落,甚至出現恐慌。直到有一天,他突然意識到:自己其實已經深受部屬的情緒勒索影響,無形中被捲入一場極度內耗的遊戲中。

情緒勒索背後的三重現形

在這個案例裡,真正讓人心力交瘁的,不只是一次次的爭執,而是三股力量同時在運作。

第一重,是部屬的現形。當壓力超過承受範圍,他的能力極限就暴露出來了。那些指責制度、抱怨薪酬的話語,聽起來像挑釁,其實很可能是「我撐不下去」的求救訊號。

第二重,是主管的現形。在上層壓力與部屬情緒的夾擊下,主管常常選擇「再忍一下」,因為他最怕團隊不穩定。但一次次的安撫和妥協,換來的卻不是改善,而是更沉重的要求。久而久之,他會懷疑自己:是不是我真的不夠好?

第三重,是心理契約的裂縫。美國學者丹妮絲.盧梭(Denise Rousseau)在「心理契約」的研究中指出:員工對組織或主管的隱性承諾,抱持著比制度化的契約有更高的期待。當這份期待沒有被滿足時,員工會覺得被背叛。

在這個案例裡,部屬相信自己應該獲得更多支持與回報,主管過去的「惜才」與爭取,反而加深了這份期待。一旦期待落空,情緒失控就成了他「討回」平衡的方式。

領導者如何在溫暖與界線之間找到平衡

1. 把情緒爆發視為SOS,並建立支援系統

傑克的行為雖然激烈不當,但可能正是力不從心的SOS。主管若能看見這一點,就能給予必要且真正的支持。

➤ 嘗試這樣做:

  • 問他:「此刻最卡住的是什麼?有什麼資源能幫助你?」
  • 可以考慮啟動教練或輔導資源,甚至建立「心理支援系統」(如透過外部專業諮商管道提供協助),讓他感受公司更重視他能否在壓力中持續成長。

2. 劃出清晰界線,同時穩住自己

面對情緒勒索,主管常因恐慌而失去判斷力,所以,重要的第一步是先穩住自己。

➤ 嘗試這樣做:

  • 面談前,先給自己一段安靜時間,深呼吸、整理情緒,提醒自己:「我知道,他需要我幫忙。我是來解決問題的,不必跟著陷入對方的情緒中。」
  • 對威脅語言,冷靜回應:「我理解你的不安,但這樣的方式不利於我們找到解決辦法。」
  • 在談話中,設定框架、釐清影響績效的限制:「讓我們先列出哪些是影響績效結果的關鍵,接下來的30分鐘,我們一起聚焦於這些項目的行動方案。

3. 用「雙軌標準」評估人才

情緒勒索也是一種「逆境現形」。心理學家弗雷德.盧坦斯(Fred Luthans)提出的「正向心理資本」指出,真正能預測長期表現的,是希望、效能感、韌性與樂觀,而不只是短期績效。這代表主管不能只看過去成績,而要看「壓力下的專業表現」。

➤ 嘗試這樣做:

  • 在績效檢討中,同時檢視「結果」與「態度」。
  • 把抗壓力、合作方式納入人才盤點。
  • 對屢次失控者,啟動發展計畫或輔導機制,而不是一再漠視或隱忍。

結語:在情緒風暴中保持穩定

這位總監的故事提醒我們,當部屬情緒強烈時,主管很容易被捲入其中,甚至陷入自我懷疑。

然而,部屬的情緒勒索並不是主管的失敗,而是領導過程中一種隱蔽卻真實的挑戰:如何在風暴中保持穩定,不隨之起舞。

這是一個提醒——在界線清晰之前,先讓自己站穩。只有當你穩定自己的內心,才能夠帶著清晰的洞察,既守住專業,也在部屬的需要下給予關鍵的支持,讓團隊往更健康的方向前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