工作場所健康與安全 給員工安全的職場,才能收穫績效
給員工安全的職場,才能收穫績效
Safety Should Be a Performance Driver

關於本文藝術作品/莎朗.比爾斯(Sharon Beals)拍攝已滅絕鳥類與瀕危鳥類的巢和蛋的樣本,要讓人們注意到鳥類在保護下一代時面臨的挑戰。
「安全」是每位顧客與員工的基本權利,然而,關於安全引發的問題層出不窮,根源在於許多企業將維護安全視為成本,而非提升績效的關鍵,甚至在危機發生時,企業只想到維持公眾形象,而非真正解決問題。要突破這種局限,領導人需要重新思考何謂「安全」,將之視為協助員工創造價值的機會,而不僅僅是消極的防護措施。
「安全」被普遍視為顧客和員工固有的權利。政府機構之所以存在,就是為了依法施行標準,企業每年花數百萬元經費去測試產品,以及讓自家的職場環境對員工的身心都安全。
但許多證據顯示,大部分公司對安全問題管理不當。儘管企業為了遵守法規而進行各種監督和投資,但仍經常有產品召回,而且職場事故仍然層出不窮。2023年美國就宣布3,300項召回行動,影響超過1.35億件產品,創下自2016年以來的最高紀錄。2022年美國雇主通報了280萬件工作傷病事件,比2021年增加7.5%。2022年美國發生5,486件致命的工傷事件,相當於每96分鐘就有一個人喪生。企業為何在安全方面未能表現得更好?
大多數高階主管把維護安全視為遵守法規的議題,當成是成本,因此經常對這方面投資不足。更糟的是,他們往往把維護安全當成一種抽象的價值,而非推動績效的力量。最後,企業遭受安全危機時,回應方法經常是採取在財務上和管理上無法長久維持的措施,希望藉此控制公司的公共形象,而非解決根本問題,甚至最後連這些措施都棄而不用。為了協助企業掙脫這種陋習,我們提出證據顯示,維護安全能夠成為促進績效的重要動力,也提出一套分成5個步驟的流程,讓企業用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