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才管理資深前輩「很難搞」?年輕主管可以兩大準則化阻力為助力

資深前輩「很難搞」?年輕主管可以兩大準則化阻力為助力

資深前輩「很難搞」?年輕主管可以兩大準則化阻力為助力

Nils Jacobi/shutterstock

【新世代領導】年輕一代晉升主管,往往會需要管理比自己資深的員工。鑒於年資的落差,年輕主管不知如何應對,更遑論有些資深同仁會倚老賣老,讓人覺得「很難搞」。年輕主管不妨試著拆解資深員工的心態,並掌握兩大原則,來化阻力為助力。

雖然目前上課的對象大多數是有年紀的主管,不過隨著年輕人的崛起,慢慢地在課堂之內,擁有頭銜、青春朝氣的主管愈來愈多。

在某個知名服務業的課堂上,平均30歲出頭的主管齊聚一堂,兩天的課程內容,討論的是「向上也向下」的管理課程,「向上管理」一天,「向下管理」一天。

上課到一半,忽然有主管舉手:「老師,雖然向上和向下我們這兩天會學到,不過有一塊族群,對我們來說會有點困擾,不知道老師可不可以另外談到?」

我問:「當然OK,哪一塊會是各位想聽的?」

該主管回答:「就是年齡比我們大,年資比我們深的員工,他們有時候……有點難搞。」

我瞬間了解,的確在許多年輕主管崛起的過程中,有些資歷和備份比較深的同仁,因為某些原因沒有升任主管,的確會成為年輕主管不知如何「管理」的一群人。

「我大概了解各位的意思,這類資深同仁可以稱為『前輩型員工』,有些對我們很有幫助,有些應對上會比較辛苦,我們就抽個時間來聊聊吧!」我立刻回答。

以下就是我在課堂上提到的內容。

面對「前輩型員工」的兩個心態

其實許多的前輩型員工,都會對年輕主管有正面的協助和提點,未必都是困擾。

面對這些相對資深經驗豐富、難免有些固執、希望工作平穩、難免倚老賣老的「前輩型員工」,年輕主管想要化阻力為助力,必須具備兩個重要的心態,就是「公開尊重」和「私下請益」:

1. 公開尊重

  • 當作公司資產
  • 尊重顏面地位
  • 隨機肯定讚揚
  • 分享豐功偉業

2. 私下請益

  • 請教解決類似問題的經驗
  • 借重人脈安定人心
  • 用請託取代命令
  • 聽取不同觀點意見

面對很需要面子的「前輩型員工」,這兩種心態絕對有助於和他們的互動。

先了解「前輩型員工」的形成背景心態

想要和「前輩型員工」有進一步的交流,首先就必須了解,這些有經驗的前輩在年資足夠的情況下,為什麼目前並未擔任主管職位?

通常有3個主要的背景原因:

  1. 明明有機會。他因為個人因素放棄,例如不習慣站在台前,個性保守,寧願默默在幕後。
  2. 曾經有機會。他知道公司問題多,當上主管沒什麼好處,反而會有一堆負擔,乾脆拒絕不當。
  3. 始終沒機會。他因為某些原因,例如未獲高層肯定,屢次擦身而過。

年輕主管如果知道是屬於上述的何者原因,就必須要練習的應對之道。

如果是屬於第一種的狀況,這樣的相處並不困難,只要彼此正常對待,通常不會有太大的困擾。

如果是屬於第二種的情況,那麼可能會比較辛苦,建議先武裝好自己的心態,因為這類型的前輩員工,由於清楚公司的問題,常常會在有意無意之間,流露出讓年輕主管擔心或害怕的話語,例如:「哈哈,你要自求多福啊,當初我就是擔心這些狀況,所以才躲得遠遠的,自己看著辦吧!」

第二種雖然困擾,但是不如第三種來得頭疼,因為第三種的前輩型員工,由於機會屢次擦身而過,很容易累積對公司的怒氣,並且在言行之間常常流露不滿。

最頭疼的是,每次不管開會或是做任何討論,這一類的資深同仁,很容易展現倚老賣老的口吻,或是打擊士氣的言語。

後兩種「前輩型員工」的對應模式

剛剛前面有說到,第二種和第三種的前輩型員工,都很容易讓年輕主管手足無措,尤其建議千萬不要用權力的方式壓制,因為這些資深同仁有太多「化明為暗」的手法,很可能讓年輕主管吃盡苦頭。

那麼針對二三種的資深同仁,年輕主管可以怎麼做呢?

針對第二種的前輩型員工,如果像上述所說,要年輕主管自求多福,年輕主管不妨說:「其實您說的是對的,接任主管的這一陣子以來,真的發現很多是我無法解決的,尤其您在技術上以及專業上比我厲害許多,只是我缺乏您這樣的智慧,所以不小心接了這個位置。如果我這個晚輩很誠懇需要您的協助,您是不是願意多給我一些機會協助我?」

這樣的講法,通常會讓資深員工感到被尊重,回應的氣勢應該也會有所放緩,有助於接下來拉近彼此距離的機會。

至於第三種的前輩型員工,往往很容易在年輕主管想要交心的時候嗆聲:「別浪費時間,這個公司就是這樣,對於有專業技術的人向來不尊重,不管做了再久,上面也只把你當成隨時可以丟棄的棋子而已啦。」

年輕主管不妨說:「我覺得您說的有道理,以前都沒有像這樣的前輩會提醒我,其實我接了這個燙手山芋,才發現您厲害的地方遠在我之上。小弟的確是因為運氣,才能坐上這個位置,您願不願意和我一起合作,我們來解決這些難題,也讓上面看到您的實力。」

如果願意以誠懇的方式互動,相信這些資深同仁至少願意接話或給個面子,即使仍有反對的力道也會減輕,雙方就有機會繼續的進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