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打一場行銷 「心理戰」

在合乎道德的範疇中有效運用心理定向

打一場行銷 「心理戰」

What Psychological Targeting Can Do

打一場行銷 「心理戰」

關於本文藝術作品/卡爾森.戴維斯.布朗(Carson Davis Brown)在藝術計畫「大量」(Mass)中,在倉儲式量販店裡創造未經許可的產品擺設裝置,促使購物者重新思考這些物品與環境的關係。

每一位行銷人都希望洞察顧客內心,摸透需求以促進消費,心理定向這套做法顯然是一大利器。然而心理定向卻因為選舉醜聞引人質疑,行銷人如何在不引起消費者反感的情況下妥善運用?

「心理定向」(psychological targeting)是實施針對人們的性格特徵而設計的介入措施,來影響他們的行為,這種做法在2018年登上世界舞台,當時劍橋分析公司(Cambridge Analytica)涉入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事件,成為國際頭條新聞。據稱,該公司在數百萬名臉書(Facebook)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,建立他們的心理檔案,然後專門針對他們的心理弱點,投放製造恐慌的政治廣告。

內圖

從那時起,就有很多關於心理定向能做什麼和不能做什麼的猜測。一些人宣稱這是心理戰的下一個前沿,另一些人則避之有如行銷渾水。

我是第一批研究這種做法的科學家之一,協助揭露了劍橋分析公司的故事。在過去十年裡,我檢視如何利用機器學習,將人們的數位足跡,全都轉化為對他們內心動向的私密預測,這類數位足跡包括社群媒體的個人檔案、搜尋字詞、消費紀錄、瀏覽歷史、部落格文章,以及智慧型手機的數據(包括GPS紀錄)。我已經探究了如何利用這些見解來左右人們的意見與改變行為。我還建議可以採取一些方法,用合乎道德的方式進行心理定向。

劍橋分析公司在蒐集數據和說服手法方面的爭議中倒閉,但心理定向做為一項服務仍然存在,並蓬勃發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