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品開發研發的理性生產線

研發的理性生產線

A More Rational Approach to New-Product Development

企業試探開發前景未明的新產品,開發成本高, 失敗可能性大。針對這類研發工作, 應該以更理性的兩階段方式,先求真相,再求成功。 製藥大廠禮來公司就成立新單位, 進行了這樣一個實驗,告訴我們可以怎麼做。
企業經常把新產品開發看成是一體的程序,其實,我們可用更理性的方式,分成不同的兩個階段。第一是探尋真相的早期階段,以專心評估新奇產品的未來潛能,並淘汰前景看壞的構想。第二則是追求產品成功的後期階段,設法把初審過關、已進入研發程序的產品價值提升到最高。禮來公司(Eli Lilly)發現這套方法極具潛力,在2001年實驗性地成立名為「科樂斯」(Chorus)的獨立單位,專注處理新藥開發早期階段的作業。一般而言,為研發新藥所開發的化學分子,大部分注定被淘汰,而科樂斯的任務是自其中尋找成功可能最高的贏家,推薦進入所費不貲的新藥開發後期階段。這個單位曾評估19種候選新藥,除了12種還在評估中,到2007年底,科樂斯完成了七種新藥的評估作業,建議其中四種進行全面的臨床開發,其餘三種則就此打住。雖然科樂斯只占禮來投資在新藥開發早期階段金額的十分之一,但由它推薦而進入臨床實驗第二期試驗(Phase II trials)的新藥分子,比率卻高出其他單位許多(編按:FDA新藥研發流程,見表1)。它的速度不僅比標準程序快一倍,成本也不到三分之一,有時更把所需的開發時間縮短12到24個月之多。




科樂斯的運作成功,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