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因素顧問公司(Strategic Factors)執行長,著有《策略大探索》(Strategy Discovery)。他是公認的策略與績效衡量專家,協助公、私部門和非營利機構的經理人、高階主管和董事會打造成功的組織。他在美國和加拿大幾所大學擔任管理學教授。
企業發展進入穩定後,展開多角化經營是成長的一大動力,但許多領導人擔心顧此失彼而卻步。本文指出4條經驗法則,讓多角化經營成為你的企業追求成長的王牌。
為顧客創造價值,是關鍵的競爭優勢,但問題在於許多企業並沒有真的理解「哪些事物對利害關係人有價值」,導致決策失當。本文提供三種類型來衡量你的產品價值,以掌握你的顧客的心:商品化 vs. 客製化;理性 vs. 感性;可評估 vs. 不可知。
企業的績效評估必須與自身的商業策略密切相關。本文指出經理人在衡量公司策略績效時,容易陷入的三個陷阱:不匹配的架構、衡量活動、失焦,並提出避免這些陷阱的方式,以幫助企業有效衡量績效。
(2024/12/24編按:日本汽車製造商本田〔Honda〕與日產〔Nissan〕在23日宣布將展開經營整合的程序,預計2026年8月新成立的控股公司會上市,而整合後兩間企業將會維持各自的品牌。)企業收購另一間企業時,品牌到底要不要跟著整合?品牌整合雖然可以獲得市場上的存在感、節省成本、翻新企業形象,但也都會帶來相應的代價。作者以一間澳洲會計師事務所為例,告訴你如何正確的整合品牌。
傳統上認知,企業存在的目的是為股東創造價值,但情況已經改變。2019年時,美國企業圓桌會議發布宣言,認為企業是為了所有「利害關係人」的利益而存在,而利害關係人包括「顧客、員工、供應商、社區和股東」,並且有高達181位執行長簽署;如今,響應這個理念的企業只增不減。不過,改變企業目的並非只是簽字或嘴上呼籲,實際上該如何配合,關乎策略如何規畫,那麼領導人該注意哪些問題?
KPI一詞大家都不陌生,是用來評估績效的一組數字,可提供回饋意見,顯示過去的進展狀況。如果你的認知到此為止,就把KPI這組數字想得太簡單了。如果你用適當的結構,KPI可以呈現的,就遠不僅是回顧績效而已。KPI還可以成為強大且細緻的工具,用來預測你的公司即將發生的變化。本文指導你畫出「KPI計分卡」,讓你發揮KPI的「預測能力」。
同時與競爭對手既協同合作,也相互競爭的策略,稱做「競合」。這或許有點違反直覺,但看看澳洲的實際情況:相互競爭的葡萄酒品牌、相互競爭的酪梨生產商,聯合起來教育市場,把餅做大,養成了如今澳洲人喝葡萄酒、吃酪梨的龐大消費市場。適度評估情況,與競爭對手聯手,或許會得到你意想不到的效益。
一家公司的發展策略,並非追逐客戶需求而定,而是掌握在領導人自己的手中。成功的企業,先選擇自己的客戶群,界定自己經營的市場;接著,瞄準他們想要的客戶,深耕經營,盡可能滿足客戶需求,建立密切而持續不斷的關係;最後,也不要忘記必須有所割捨,什麼都想要的結果,極容易流於平庸,甚至是被市場淘汰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