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因素顧問公司(Strategic Factors)執行長,著有《策略大探索》(Strategy Discovery)。他是公認的策略與績效衡量專家,協助公、私部門和非營利機構的經理人、高階主管和董事會打造成功的組織。他在美國和加拿大幾所大學擔任管理學教授。
「策略疲乏」(strategy fatigue)是當領導人頻繁更改策略方向,導致員工無所適從、士氣低落的現象。無論是新創還是大型企業,這種缺乏連貫策略的情況都在加劇。本文解析此問題的成因與危害,並提出4種具體做法,幫助組織重新聚焦、重拾信任與效率。
商業領袖都希望只要說一句「請幫我規畫未來策略」,ChatGPT、Gemini類生成式AI就能給出答案。但這是不是高估了這類工具的能力?本文的兩項案例指出,其實只要以巧妙的方式提問,甚至搭配檢索增強生成功能(RAG),生成式AI就能增強人類的策略思維與決策,刺激管理者思考未來。
許多公司搞不清「制定策略」和「執行策略」的分野,導致該做策略計畫的時候沒做,不該做時卻花費大把的精力與時間。其實,制定策略應該「精簡為上」,而不是急著思考要採取什麼行動。為了避免這樣的錯誤,專家建議四大原則:1. 不要為每個職能制定策略;2. 把「策略」聚焦在企業層次;3. 策略與行動要分開思考;4. 運用「策略」相關詞彙時要謹慎。釐清定位,策略才能真正落地。
過去,數位雙生(Digital Twin,或譯為「數位孿生」)主要應用在建築工地或城市建設,但隨著生成式AI興起,並降低進入門檻,這項技術已經拓展至企業經營層面,能夠模擬組織流程、改善供應鏈,甚至預測客戶行為,並且讓中小企業也能運用。本文以電視媒體即零售品牌兩則個案,說明企業領導人如何結合AI與數位雙生來進行決策。
對許多中小企業來說,資源有限是難以突破的困境,但AI 正在改變這個遊戲規則。想像一下:當危機來襲,你不再需要熬夜腦力激盪,或倚賴少數決策者的直覺。AI可以迅速幫助你模擬多種情境、分析潛在風險,甚至提出意想不到的創新策略。這不只是節省時間,更是突破資源限制、快速找到解方的關鍵。AI 並不只是大企業的專利,反而是中小企業靈活應變、彎道超車的最佳利器。
企業發展進入穩定後,展開多角化經營是成長的一大動力,但許多領導人擔心顧此失彼而卻步。本文指出4條經驗法則,讓多角化經營成為你的企業追求成長的王牌。
為顧客創造價值,是關鍵的競爭優勢,但問題在於許多企業並沒有真的理解「哪些事物對利害關係人有價值」,導致決策失當。本文提供三種類型來衡量你的產品價值,以掌握你的顧客的心:商品化 vs. 客製化;理性 vs. 感性;可評估 vs. 不可知。
企業的績效評估必須與自身的商業策略密切相關。本文指出經理人在衡量公司策略績效時,容易陷入的三個陷阱:不匹配的架構、衡量活動、失焦,並提出避免這些陷阱的方式,以幫助企業有效衡量績效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