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目的與價值觀 達賴喇嘛的逆境智慧,助你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與力量
達賴喇嘛的逆境智慧,助你在困境中找到希望與力量
- 個人目的與價值觀
- 達賴喇嘛 Dalai LamaHBR好讀 HBR CC Book Digest
- 2025/07/13

Elizaveta Kirina/shutterstock
當人生遭遇重重困難與挫折,讓我們感到無助時,該如何堅定自己的信念、繼續前行?達賴喇嘛以深厚的智慧,分享5個面對苦難的實用修行方法,教我們在逆境中依然保持希望,找回生活的意義,並不對人性失去信心。
當看不到盡頭的可怕痛苦襲來,感到灰心喪志是人之常情。這是西藏境內的藏人心境,也是諸多在壓迫政權下渴望自由者的體驗,必然也是1989年在北京遭受鎮壓的眾多學生心中洶湧難抑的感受。1950年其後數年當中,我心中也多次生起類似的感受,必須修持保有希望的心情。
以下是在我個人日常中發現有益的修行方法。
在苦難中保有希望的修行方法
1. 為苦難做好準備
首先,我提醒自己,在重要的旅程中都難免遭遇困難,因此防範於未然乃事關重大。如此一來,當我們遇到困境時,就不會因為事出突然而驚慌失措。如同西藏諺語所言:「期待有最好的情況發生,為最糟糕的狀態做好準備。」
痛苦和麻煩是人生中無可避免的;問題在於我們如何因應。面對天災所造成的災禍,儘管遭受重創、喪失性命,但我們大多都能應對痛苦,不至於被失敗主義或怨懟打倒。這些悲劇也會激發人性中最良善的一面,人們自發地以慈悲心回應。然而,人禍卻是人類自作自受的直接因,這類痛苦更難以承受、需要耗費更多力氣處理,還存在著落入絕望和怨恨,或是以暴制暴的風險。不幸的是,人類總是很容易重蹈覆轍。此時的關鍵是永遠不要遺忘我們共有的人性,行凶犯罪者、受害人和我們自身都有共通無別的人性。正是基於這個原因,我總是敦促我的西藏同胞,要防止對中國人產生仇恨心。
在佛教的教導中,特別強調要把給你製造麻煩的對手視為自己修行時的老師。不管動機為何,他們提供了你修習安忍與慈悲的機會。對手是最有價值的老師,這是在生活中可加以驗證的事實。朋友雖然可以在許多方面提供幫助,但只有對手能提供我們挑戰的機會,發展本質上能培養內心平靜、帶來真正快樂的美德。
2. 拓寬視野
其次,我發現採取更寬廣的角度看事情是很有幫助的,我們之所以會有難以承受或是無力應對的感覺,通常是因為太緊盯問題不放而產生的。如果把手掌貼著眼睛,就無法看清手掌。近距離觀看,視角會一成不變,觀點過於狹隘。反之,如果我們能把特定問題置於更為廣大的脈絡之中,就可以洞悉其複雜性,包括其因、果與相互的關聯性,因而可以選擇一個更貼近事實的行動路徑,有更多成功的可能性。
更廣闊的視角同時也容許我們以正確的輕重緩急看待任何問題,使得先前看似難以克服的問題變得能夠處理,認知到不管發生什麼事,都可以正面看待。抱持這種更廣闊的觀點,也使得我們有機會看到特定困境所能帶來的契機。
如同我經常提到的說法,成為一個無國籍的人,使我更能看清楚事實的真相。當你是個難民時,是沒有空閒在意典禮儀式或虛應故事。如果我還待在拉薩,擔任獨立西藏的神權政體統治者,身為被囚禁在所謂「金籠」裡的神聖達賴喇嘛,今天的我可能會是一個截然不同的人。但是作為一個離鄉背井的難民,我得以會見不同背景、各行各業的人們,從同修到科學家,從社運人士到政治領袖,從藝術家到工程師。我特別珍惜能與科學家建立友誼、深入對話的福分。我認為我的藏傳佛教傳統也同樣因我流亡在外而獲益甚多。
現今,我們已經成功地為尼眾設立了格西瑪學位(Geshema degree,佛學博士),把正式的科學教育引進佛寺,就心智的探討及心智工具的種種應用,與科學家進行持續的對話與合作,以促進心理健康。
重點在於,倘若不採納更廣大的視野,卻選擇執著於我們的損失,我們就不會有意志與意圖,探索悲劇發生後所開展的機會。
3. 保有積極樂觀的態度
第三,不管事情看起來有多糟糕,仍必須選擇積極樂觀的基本態度。與其相反的悲觀主義,其問題在於什麼都還沒有嘗試之前,就已經選擇放棄。當然,樂觀主義必須建立在對事實的瞭解、尋找最佳解決辦法的明智眼光之上。以西藏為例,這是關乎生存的問題,我們沒有放棄的餘裕,那是悲觀主義的心態。
4. 感恩過去的成功
第四,認可並對過去的成功心懷感激是很重要的,不管有多麼微小,因為這對自我鼓舞、激發持續前行的動力是不可或缺的。如果我們在面對挑戰時想獲得成功,就絕對不能失去希望,並且必須一直保持希望。有了希望,才有勇氣去關心,也才有勇氣去行動。
5. 永不對人性失去信心
最後,不管發生了什麼事,我們永遠不可以對人性失去信心。這裡的關鍵是要保有關懷他人的本能,即使面對的是有可能傷害我們的人,也絕不背離共通的人性。就我個人來說,我發現內在的基本利他主義傾向,是我最大力量與勇氣的來源。每天早晨當我醒來,我提醒自己,我只是這個地球上幾十億人口中的一個。我們都一樣,每個人都希望離苦得樂。身為社會人,我們尋求與他人產生連結,經由他人找到歡喜快樂。世間並不存在僅僅涉及一己之利而與他人無關的事物,因為我們的福祉與他人的福祉息息相關。
我們都一樣是人類,共享這個小小星球。在人類漫長的歷史洪流中,我們恰巧同時誕生於此。一生至多不過100年。以我們星球的悠久歲月而言,這不過是電光石火。最重要的是,我們利用這短暫的生命做了什麼。如果我們背離了共通的人性,捲入紛爭與分裂之中,並且造成傷害,那就浪費了我們的寶貴生命。如果我們選擇關心別人,包括我們的人類大家庭與脆弱的星球,則會讓生命過得有意義。因此,當此生的最後一天到來時,我們可以回顧此生而不感到遺憾,並且覺得在地球的這一生活得很有價值。
書名/為無聲者發聲(Voice for the Voiceless)
出版社/商周出版
出版日/2025年6月28日
作者/第14世達賴喇嘛(His Holiness the 14th Dalai Lama)
譯者/翁仕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