位於法國楓丹白露的歐洲工商管理學院(INSEAD)組織行為學副教授,專精跨文化管理,以及該校「管理全球虛擬團隊」及「國際企業管理技巧」這兩項高階主管教育課程的主任。她著有《文化地圖:突破全球企業不可見的疆界》(The Culture Map: Breaking Through the Invisible Boundaries of Global Business, PublicAffairs)預計2014年6月出版。
不管在全世界任何一座城市擔任領導職,都有不同的文化差異需要克服。因此,如果想成功,就必須懂得順應當地的領導風格。只要理解領導文化差異裡的微妙和複雜,就能選擇妥善的方式,來進行上司與部屬的跨文化互動。
每種文化都有自己的溝通模式,因此,即使是相同的談判模式,可能在某種文化環境行得通,在另一種文化就行不通。該如何作才能跨越文化隔閡,讓你不管與使用哪種語言、哪種文化背景的對手談判,都能得到「好」的答案?
公司在拓展海外版圖時,究竟應該怎麼做,才能確保文化差異不致成為阻力。畢竟,面對全球化市場,公司若不提早計畫,幫助員工和公司進行調適,遲早會因文化衝擊而受傷。而且等到從傷害中復原,可能已錯失大好商機。
十四年前,我從芝加哥搬到了巴黎。當我第一次在法國主持一項訓練課程時,為了完成最具有說服力的簡報,我做了萬全的準備。我練習簡報的重點,預期可能會提出來的問題。
本文提供的「文化地圖」,包含八個量表,代表最常出現文化落差的管理行為。比較某國籍與另一個國籍的人在這些量表上的表現,可解讀文化如何影響日常的協同合作,有助於了解如何與外國人員有效合作。
全球團隊因成員的認知方式多元,可能會引發混亂與挫敗,但創新潛力也愈大。一般來說,西方文化習慣把物件從環境移開,單獨分析它,偏向「具體性的思考」;東方文化,則強調相互依賴與連結的關係,偏向「整體性的思考」。
中國企業文化獨具一格,然而,外界習以為常的觀點未必正確。為了釐清關於中國企業文化最常見的迷思,我們訪問了數十位居留中國的北美與歐洲人士,以及幾位目前在西方國家工作的中國經理人,他們至少都曾在中國經商三年以上。這項研究,揭示了關於中國企業文化的三大迷思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