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轉型領袖的關鍵決策:花錢省成本 vs. 花錢創效益
許多台灣企業誤以為導入系統就等於數位轉型,卻始終看不到成效。事實上,「轉型有成」與「尚在摸索」的企業競爭力差距正快速拉大。SAP全球副總裁陳志惟指出,成功關鍵在於精準規畫、追求實質ROI,並將轉型深入各部門。他建議企業領導者應先掌握自身體質、善用數位工具輔助決策、尋找適配的轉型夥伴,更重要的是以總體擁有成本(TCO)衡量價值,而非只看短期省錢效益。
在數位轉型的道路上,許多台灣企業早已脫離「評估」或「測試」階段,而是聚焦於更深層次問題:如何轉得更快、更完整、更具競爭力。因為數位轉型早已是顯學,唯有轉得更快更精準的企業,才能取得紅利。
回顧「數位轉型鼎革獎」舉辦五屆的歷程,SAP全球副總裁、台灣暨香港澳門總經理陳志惟認為,台灣企業已明顯走向更為務實的階段,精準規畫,並追求實質成效,將數位轉型的投資報酬率(ROI)列為重要指標。
早期企業投入的數位轉型專案,缺乏經驗與藍圖,但隨著愈來愈多經驗與累積成功案例,已具備高度的延展性與完整性,不再只限於IT部門單點導入,而是逐步將轉型深入推展至人資、供應鏈、營運、行銷、法務等不同部門,涵蓋的主題愈來愈廣、手段也愈發細緻。
更重要的是,「轉型有成」與「尚在摸索」的企業間競爭力差距已明顯拉開。前者掌握了轉型的策略、具體做法和執行深度,且能持續優化;後者可能誤以為引進某項工具或導入一個系統就算轉型,但卻一直未能取得實質效益。
至於現在最熱門的AI議題,陳志惟則表示可以從兩個面向觀察:一是「省力端」,透過AI簡化流程、降低重複性工作負擔;另一面則是「加值端」,利用AI創新應用,開拓過去做不到或做不好的領域。
目前企業在「省力端」的導入相對快速且明確,但能提升企業競爭力的「加值端」則還有很多著力點。這絕非單靠投入幾項數位專案,而需要領導者更高層次的判斷與策略思維,跨部門的討論與共創,以及組織的執行力,是一項全面性的挑戰。
最後,陳志惟向領導者提出4項成功轉型的建議。第一,清楚掌握組織目前的優勢、困境與瓶頸,先知道自己的體質,才能夠對症下藥。第二,利用適合的數位工具,萃取內部營運狀態、資源配置等重要資訊,做為決策依據;第三,發掘最速配的轉型伙伴,共同擘畫轉型藍圖、制定分階段執行計畫。因為對營運中的企業而言,數位轉型猶如「在飛行中更換引擎」,需要有經驗的「老師傅」來協助。
第四則是正確的轉型目標。若企業對轉型的期待僅止撙節成本,往往難以為繼,甚至會誤判方向。也就是說,不能只看能否「省錢」,而應該以總體擁有成本(Total Cost of Ownership, TCO)為基礎,結合預期效益,來衡量整體的價值創造。
數位轉型不僅是導入科技的過程,更是一場重新定義競爭力的旅程;對有志轉型的企業而言,正是決定未來領先或落後的關鍵時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