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之人員管理 教育訓練效果不好?問題出在高層不願親力親為
教育訓練效果不好?問題出在高層不願親力親為
- 領導之人員管理
- 李河泉 Aston Lee
- 2025/09/17

fizkes/shutterstock
【新世代領導】許多企業會強調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」,但是推動教育訓練時,高層主管卻沒有展現應有的重視,導致基層人員虛應故事。訓練課程是否能發揮成效,或只是大家「走過場」,端看最高執行者是否有親自參與的心態。
上個月我參加了一場醫學中心等級的高階主管演講,舉辦的規模相當盛大。
為了達到最佳的訓練效果,最初與我聯繫的同仁是院長秘書,接著竟然由副院長跳出來,和我親自對談。
副院長很清楚講到了醫院的需求,言語和深度讓我一聽就能了解。我的回應讓副院長立刻拍板敲定課程方向,當天的訓練效果,也讓院長和副院長相當滿意。
愈來愈多的企業,開始由最高層級或極高階主管跳出來親力親為,甚至在上課時也全程聆聽,事實也逐漸證明,這樣的效果開始深入全體同仁。
企業口頭上總是說「人才是最重要的資產」,但當真正要落實教育訓練時,通常只是派個基層同仁去聯繫老師,需求講不清楚,高層架子十足,上課當天也不見人影,似乎只是為了辦訓練而辦訓練,這樣的企業至少占九成以上。
由誰出面,決定了訓練課程的成效
企業的同仁來聯繫教育訓練,我最常碰到兩種狀況:
- 曾經我接到世界級精品企業的邀請,執行長親自出面。線上會議的過程中,執行長把企業的痛點分析得清清楚楚。我解答之後,執行長當場決定「就從這個方向切入」,課程內容很快就能聚焦,最後上課的效果也非常明顯。
- 可惜更多的狀況是,負責訓練的基層同仁來信問了許多問題,卻把重心放在講師費的高低,公司的需求反而講不清楚,甚至誤解了高層的意思。
討論過程中,對於我提出的內容疑惑,基層同仁只會說:「這要再往上請示。」一來一往耗上兩三週、甚至更久。最後即使真的開了課,因為缺乏前期的策略對焦,效果自然很難完美,更多時候是我到了現場,才發現該企業真正的問題在哪裡。
所以重點不但是「由誰出面」,更是「用什麼態度出面」。
高階主管如果願意親自出馬,甚至認知明確,就能快速確認課程重點,知道「這是我要的」;如果基層同仁出面,最好能夠被完整授權,傳達企業的真正需求,避免上下往返事倍功半。
企業委託訓練的三個迷思
為什麼企業明明喊重視,行為卻不是那麼一回事?這樣的矛盾,其實來自三個原因:
1. 對於教育訓練的成本似乎比課程內容更加在乎
邀約老師時,只關注講師費多少,卻沒有思考課程如何貼近企業同仁的實際需求,也講不清楚自身企業需要上這堂課的原因。聯絡窗口只會說是上面的想法,卻無法傳達完整的念頭。
企業討論講師費降價的時間,比討論課程內容還要久,教育訓練變成「成本導向」,失去了「效果導向」和「投資未來」的意義。
2. 最高層的主管對於訓練的觀念不夠成熟
許多企業的最高層級,總認為術業有專攻,教育訓練應該是人力資源部門的事情,其實千萬別那麼想。
目前全世界都發現,企業內部同仁的「公司認同感下降」,以及「離職率快速上升」愈來愈明顯,這個問題絕對不是人資部門能夠解決的,因為牽動到企業願景、公司文化、員工認同,這些都是最高階應該要出面解決的問題。
請相信,只要最高層級不跳出來親力親為,甚至親自參加,所有的訓練課程就會變成:在上完課之後,大家覺得高層不變,我幹嘛改變?如此就會很容易回到原點,這才是最浪費成本的事情。
3. 把教育訓練當作例行公事,有上課就好
許多企業邀請老師時,只是告訴老師要上什麼樣的課程。當老師詢問為什麼要上這堂課的時候,卻說不出所以然。
也有的企業能說出上課的目的,但當老師提出更合適的課程建議時,基層同仁也無法做主,因為並沒有被授權,或者希望老師「別管那麼多」,只要執行上面交代的指令就好。
企業展現真正重視訓練的五個方法
既然問題不在於「說」而在於「做」,那麼企業要怎麼展現真正的重視呢?
方法一:高階主管主動參與對焦課程
企業的高層(或者接近最高階)最好親自出面。如果組織太過龐大,至少是該部門的最高階,盡量在課前撥出15~30分鐘,親自和老師確認課程重點。
這邊提醒,其實不用每一堂課都這麼做,但是在每個系列課程,或是面對每個首次合作的講師,都盡可能做到至少一次。
畢竟在未來,「人的問題」會是企業愈來愈頭疼的問題,也是高層無法迴避的問題。
方法二:清楚交代課程的戰略目標
不是只和老師說「希望同仁更積極」,而是明確指出:「希望課程能讓主管學會帶動同仁主動解決問題的能力」。類似這樣具體的對話,老師才能精準設計課程,讓學習與組織需求對接。
方法三:上課當天,高層盡可能共同出席
我曾經很認真地觀察,上課當天高層有出席的企業,通常都是真正有決心改變的企業。高階主管的出席,絕對會影響同仁對於課程的投入程度。底下的同仁知道「上面是玩真的」,才會全力以赴。
高階主管不用擔心自己出席,可能會造成同仁不敢暢所欲言的困擾,因為這是授課老師功力的問題,只要引導得好,同仁就會自然投入,客觀地說出心裡話。
方法四:課後一定要有延伸追蹤計畫
真正有效的教育訓練,不是「上完就結束」,而是要有後續跟進。像有些企業會安排行動學習專案,要求學員課後將所學應用在部門內,並提交成果報告。這樣才能把學習變成行動。
方法五:把老師當合作伙伴,而不是外包廠商
我曾經在某公司授課,開課前人資就安排了「策略對談」,由副總帶領核心主管參加,讓我能完整理解企業挑戰。課後,該公司更成立「跨世代共創小組」,三個月內提出五個改善提案,直接改善流程。這就是把老師視為「組織伙伴」的最佳示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