政府政策與法規管制 川普的關稅抵制有助於企業創新嗎?

川普的關稅抵制有助於企業創新嗎?

HBR Staff using Adobe Firefly

面對中國企業崛起,許多西方企業開始焦慮:該怎麼競爭?「學習曲線」這個關鍵概念很重要;當一家公司迅速提高產量、累積經驗,成本自然逐步下降,最終拉開與對手的差距。中國企業早已透過龐大的內需和政策支持,加速這條學習曲線,讓自己遠遠領先。真正的突圍之道,不是跟對手在這條曲線上競爭,而是改變遊戲規則,透過產品或製程的創新,來創造新價值。

在爭奪電池電動車等策略性產業主導地位的競賽中,寧德時代與比亞迪等中國製造商已遙遙領先全球對手,地位幾乎難以撼動。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,它們善用自身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,不僅實現規模經濟,也學會如何降低生產流程的成本,因而建立了成本優勢。

對於試圖在這個領域競爭的企業,或是身處於生產量是促進學習的重要關鍵的任何其他產業,了解那些領先業者如何取得今日的成就不僅是有用的,也是必要的。唯有如此才能開始制定迎頭趕上的策略和競爭策略。

美國川普政府即將挑起的全球貿易戰,恐怕只會讓局勢變得更加複雜。在許多情況下,唯一的出路可能是嘗試改變遊戲規則,例如,透過製程或產品創新來改變。

學習曲線

航空工程師西奧多.萊特(Theodore P. Wright)在1936年首次記錄了現在被稱為「學習曲線」的現象。他發現,累積產量每增加一倍,成本就會以可預測的幅度下降。員工在實做中學習,因而變得速度更快;製程因導入新工具或方法而變得更有效率;可能採用成本較低的原物料或零組件;於是規模經濟的效應開始顯現。二戰期間,隨著美國政府承包商尋求預測船舶和飛機建造成本的方法,學習曲線受到廣泛關注。

1960年代,波士頓顧問公司(Boston Consulting Group)支持這個想法,結果在半導體等技術領域提出「前瞻定價」的概念:在早期階段為產品訂定低於成本的價格,以便更快增加銷量,如此就可以加速學習曲線的進展,帶動成本降低。這項原則已經在眾多產業中得到驗證,從太陽能面板到化學加工都是如此。合約製造商歷來都依賴這個原則,以低於製造產品初始成本的價格來投標,因為他們知道,透過學習和材料替代,就能將成本降至低於初始投標價格。

鋰離子電池產業的經驗教訓

鋰離子電池的發展具有啟發意義。自問世以來,它的成本已大幅下降。1990年代初期,每千瓦-小時的鋰電池單元容量成本約為7,500美元。至2024年,這項成本跌破100美元。這種成本下降不是偶然,而是因為材料技術的進步,例如,從依賴重鈷陰極轉向更便宜的磷酸鋰鐵(LFP)化學材料。成本下降也是因為製造技術的創新,例如減少不必要重量與材料的無模組(CTP)電池設計。還有一個原因是,僅靠生產規模就能提高效率。企業生產的電池愈多,生產下一個電池的效率就愈高。

當前最關鍵的問題在於成本還有多少下降空間。「進步率」(progress ratio)衡量的是每當累積產量增加一倍時,成本的下降幅度,目前進步率估計約為0.80,甚至更高。這表示產量每增加一倍,成本就會降低20%。寧德時代掌握全球38%的電池產能(44%在中國),單是在2025年2月,它安裝的產能就足以每年生產15 GWh的電池單元。〔相較之下,特斯拉(Tesla)在美國內華達州的超級工廠年產量約為37 GWh的電池單元〕。寧德時代新增產能的邊際成本可能低得驚人,讓其他業者追趕上的機會日益渺茫。

中國電池公司可以充分利用學習曲線,因為它們擁有全球最大的中國乘用車市場需求的支持,而且中國的電動車採用率遠遠超過美國和歐洲。在中國,新車銷售中有將近一半是採用電池動力的純電動車,相較之下,美國的比率僅為9%。中國政府在塑造這個產業的發展上具有關鍵作用,採取的做法是結合對電池生產的供給面補貼,以及對電動車購買者的需求面獎勵措施。早期的購買者獎勵措施刺激了購買,即使當時的產品性能尚未達到今日的水準,而這些銷售不僅為製造商的產品找到顧客,也帶來持續改進所需的現金流。再加上國家支持推動主導整個電池供應鏈(從鋰礦開採、提煉再到製造),這些政策也有助於建立一個生態系統,讓中國製造商取得近乎無法撼動的領導地位。

激烈的國內競爭也發揮重要作用,讓中國電池產業取得成本優勢。超過50家中國電池製造商競相追求更快的擴大規模速度,以及低於對手的生產成本,導致產能投資過度。至2025年,中國電池產能預計將達到4,800 GWh,是全球預期需求量的四倍。這種產能過剩或許顯得魯莽,但短期內,極為激烈的競爭正推動成本下降。製造商生產的愈多,就愈能改善流程,盡量提高每個環節的效率。當每家製造商都試圖超越對手時,整個產業的學習曲線都在向前推進。成本不僅是下降,更是直線陡降。

關稅有幫助嗎?

川普政府正在發動的貿易戰,可能會對許多依賴大量學習的產業帶來重大的策略意義。理論上,對進口產品課徵關稅(例如針對半導體或剛萌芽的產業,如稀土金屬加工或利用生物製造技術生產的酶和氨基酸),有助於國內企業擴大生產規模,進而加速學習曲線的進展。

然而,這項策略奏效的前提是,國內製造商沒有落後太多,而且國內消費者願意購買它們的產品。目前,我們已經看到美國晶圓廠的建廠速度放緩,因為美國國內對製程的需求疲軟。倘若本國生產的半導體因遭遇報復性關稅或出口限制,導致其整體潛在市場萎縮,勢將嚴重影響相關企業在學習曲線上進展的速度。

改變遊戲規則

在學習曲線效應舉足輕重的產業裡,嚴重落後的業者若想直接靠成本來競爭,看起來已是希望渺茫。這些企業唯一真正的出路,就是改變遊戲規則。了解到這一點後,部分電池公司開始將希望寄託於徹底的製程創新,例如使用人工智慧(AI)驅動品質控制的全自動工廠,來進一步削減成本。在半導體領域,日本的迅捷公司(Rapidus)正在嘗試採用單晶圓流程,搭配先進的計量技術和機器學習,來加速學習。這方面的機會在於,使用數據驅動的見解來推動製程改善,而不必依賴量產學習。

其他公司則是著眼於全新的電池化學物質。例如,豐田(Toyota)正大力投資固態電池,期望透過引入不同的生產方法,來重設學習曲線,削弱當今鋰離子電池規模優勢的重要性。在化學加工或藥物生產中,改採連續生產可帶來類似的重設機會,使用資本密集度較低的生產流程,可以更容易運用AI來優化良率,並減少不必要的副產品。

...

在全球市場日益分化的時代,釐清如何在依賴大量學習的產業中競爭,是相當棘手的挑戰。對於落後者來說,指望保護主義政策是危險的策略:一旦這些壁壘消失,它們可能就會被淘汰。透過製程創新或技術應用來顛覆現有的遊戲規則,或許才是它們唯一的希望。

(劉純佑譯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