個人目的與價值觀零工工作者只能成為「毫無感情的工作機器」?

零工工作者只能成為「毫無感情的工作機器」?

Dehumanization Is a Feature of Gig Work, Not a Bug

零工工作者只能成為「毫無感情的工作機器」?

dvulikaia/Getty Images

在叫車平台填入「禁止聊天、禁止播音樂、要備有酒精」等特殊要求,已經愈來愈頻繁;誠然,為了進行服務管理,給顧客更好的消費體驗,並非壞事,但凡事都難免極端。有些乘客在滿足要求的同時,並沒有意識到司機也是人,彷彿對方只是一台駕駛機器,旁若無人在車上嘔吐;主管無視這類工作者的身心狀況或途中遭遇的各種意外,只關心是否使命必達。因為零工工作者不直接隸屬於組織,就只能被視為「毫無感情的工作機器」嗎?

毫不意外地,喜躍牌(Friskies Shreds)的濕貓糧就在我最後檢查的那個通道的貨架底部。今天就是那樣的一天。我一邊蹲下來檢查存貨,一邊掃視了智慧型手機上發亮的顧客訂單:「(我要)任何有起司和沒有起司的海鮮絲。二十罐各種口味。」但「各種口味」難道不是和「有起司和沒有起司的海鮮絲」這個更具體的要求互相矛盾?還是海鮮類別可能包括多種口味?我是不是想太多了?

我是商學院教授,而且重要的是,我沒有養貓,所以我那天的經歷是非典型的。然而,我擔任外送服務公司Postmates的司機,這只是我為這個受歡迎的送餐平台完成的238次送貨當中的一次;這是我為期18個月的沉浸式研究專案的一部分,目的是更深入了解司機用什麼策略來制定有意義的工作身分。在擔任這個平台的司機期間,我開了130個小時的車,訪談了其他在類似平台(Uber、Lyft、DoorDash、Grubhub、Instacart等)上的司機(他們總計完成17萬次載客和送貨),參加了面對面和虛擬的公司會議,並在臉書(Facebook)、Reddit和其他網站的司機論壇上做出評論和發文。

從某種意義上來說,我最近發表的研究結果並不讓人感到意外就像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