經濟學非典型成功
藝術作品:岳敏君(Yue Minjun),諾亞方舟(Noah's Ark),2006年,絹印,105×134公分。
以GDP(國內生產毛額)作為評量成就的指標,目前備受大家質疑:它少算了許多經濟活動,以單一數據代表龐大複雜的系統。另外,它未考慮到經濟和環境的永續性。 但我們找到比GDP更好的指標了嗎?教育成就、預期壽命等,可能比經濟產出更能反映福祉。
金錢不是萬能,但長久以來,衡量一個國家的成就時,金錢幾乎是大家唯一關注的焦點(當然,除了體育以外)。二次大戰以後盛行的具體衡量標準,是一國的經濟產出金額,最早是以國民生產毛額(GNP)來表示,後來改以國內生產毛額(GDP)表示。
這種排名比歷史悠久的軍武排名要好。以GNP和GDP衡量的時代,可明顯看到全球生活水準和財富齊揚的現象。
不過,如今GDP備受質疑,愈來愈多經濟學家和國家領導人主張,以其他指標來衡量國家的狀況,甚至提出「快樂」(happiness)這類看似含糊的概念。法國總統尼古拉.薩科齊(Nicolas Sarkozy)於2008年委託研究GDP的替代指標,2009年由經濟學家阿馬蒂亞.森(Amartya Sen)、約瑟夫.史迪格里茲(Joseph Stiglitz)、尚保羅.費圖希(Jean-Paul Fitoussi)領導的研究報告,引發全球政壇關注。2011年10月,由世界富國組成的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(OECD)接著提出「過得如何」(How's Life?)的報告,說明會員國的福祉狀況。2007年以來,私營的列格坦研究機構(Legatum Institute)每年都會公布一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