行銷機會成本幫你賣東西

機會成本幫你賣東西

The Persuasive Power of Opportunity Costs

我購買第一台音響時,光是決定該買哪個廠牌,就花了一個小時。當時我有兩個選擇,要買售價一千美元的先鋒牌(Pioneer),還是七百美元的索尼牌(Sony)。
我購買第一台音響時,光是決定該買哪個廠牌,就花了一個小時。當時我有兩個選擇,要買售價一千美元的先鋒牌(Pioneer),還是七百美元的索尼牌(Sony)。銷售員看我這麼舉棋不定,大概很擔心生意做不成,於是用一句話打斷我的思緒:「嘿,你乾脆這麼想好了:你比較想擁有那台先鋒牌,還是想把這台索尼牌,外加價值三百美元的CD抱回家。」

哇,當然是把索尼音響捧回家最划算。犧牲外型比較搶眼的先鋒牌,卻能換來二十片全新CD,實在太值得了。雖然我也可以先從一千美元裡扣掉七百美元,也知道可以(理論上說是這樣)拿剩下的錢,去買價值三百美元的CD,但如果不是那位銷售員指點迷津,我還想不通這層道理呢。

假定消費者像經濟學教科書說的,都有計算機會成本的習慣,上面這個小故事就很有啟發性了。我們做的所有決定都包含機會成本,但決策理論家極少留意消費者對機會成本的概念,行銷專家更是如此。商品促銷訊息往往只強調,這樣產品比那樣產品多了哪些優點(A產品比B產品速度快了50%、C產品比D產品便宜三百美元),但如果能說明這些差異代表的含意,或許更有說服力。產品價差的大小其實是因人而異的,端視消費者認為那些錢可用來買其他哪些東西。

雖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