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波士頓為根據地的顧問公司「策略性外地活動集團」(Strategic Offsites Group)執行合夥人,著有《誰在房間裡?優秀領導人如何讓團隊以自己為中心而建構及管理》(Who's In The Room?),另外與人合著有《誰在團隊搞破壞!》(Simple Sabotage)。他曾在《哈佛商業評論》發表過四篇文章,包括2006年6月的〈有效的外地會議〉(Off-Sites That Work)。
新冠肺炎疫情持續蔓延,許多會議可能必須因此取消,或是改為召開虛擬會議。雖然虛擬會議似乎很容易成效不彰,但其實,即使是因為害怕感染疫病而臨時改採虛擬方式進行的會議,都可以運用基本的會議最佳實務、容易實行而成本不高的科技,來提高會議成效。為此,本文提出12項步驟,協助發揮虛擬會議的成效。
大家應該都要知道,最終是由誰拍板定案的。
二戰期間,同盟國用難以察覺的八種簡單破壞行為,持續並確實拖累軸心國戰事。這些行為看似能增進團隊的健全,實際上則是隱藏的危害,有些甚至成為職場文化的一部分。本文提出四階段過程,幫助避免你的工作團隊深受害。
會議到了尾聲,大多數領導人知道這時應該扼要重述接下來的步驟,並決定各個項目由誰來負責。正如常用的責任模式(如RACI、 RAPID等等)規定的,每一個項目的責任應該歸屬一人(只有一個人),即使涉及的工作需要其他人的意見和貢獻。可惜,多年來我們為組織提供建議,發現「負責任」這個詞,對不同的人可能意味著不同的事。
在開會當下說出真正的想法、公開討論,而不是等到事後才放馬後炮。
許多公司舉辦的領導高峰會,只是一連串令人昏昏欲睡的報告。其實,既然要付出相當的時間和金錢,為什麼不妥善執行這個公司高階領導人的年度聚會?本文因而提出運用會前、會中、會後的技巧,讓高峰會得到應有的成果。
並不是每個高階主管,都是執行長的圈內人。因此,實際上決定公司策略的,不見得就是編制上的高階主管決策團。不過,不管是非正式的顧問小組,或者是檯面上的高階主管委員會,在形成重大決策時,都有存在的必要。
如果你領導的團隊因無法達成共識而陷入僵局,最後只好由你裁決。沒想到,大家對最後決定並不滿意,你只好一個人承擔運作不良的後果,甚至因而變成獨裁者!會造成這樣的結果,不在於人謀不臧,而是決策流程出了問題。
為提供您更多優質的內容,本網站使用cookies分析技術。若繼續閱覽本網站內容,即表示您同意我們使用 cookies,關於更多 cookies 資訊請閱讀我們的隱私權政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