績效評估打造非營利機構大利多

打造非營利機構大利多

The Emerging Capital Market for Nonprofits

企業大舉擴張時有所聞,但很少聽到非營利機構的成長。其實,借重企業界的市場機制,就能提升非營利機構的活力。目前,就出現一些扮演類似共同基金角色的中介者,向非營利機構要求清楚的績效指標,並為績效負責。
五十年前,微軟(Microsoft)、沃爾瑪(Walt-Mart)、英特爾(Intel)、蘋果(Apple)、思科(Cisco)、甲骨文(Oracle)與Google根本還不存在,但今天各家市值都超過千億美元了。同時,許多1960年代的企業巨擘,包括伯利恆鋼鐵(Bethlehem Steel)、美國鋼鐵(U.S. Steel)、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、RCA、吉悌電信(GTE)、國際電話電報公司(ITT)、LTV等,如今卻已消失、縮減規模,或是遭到購併。這些劇烈的商場變遷,堪稱是活生生的案例,見證經濟學者熊彼德(Joseph Schumpeter)著名的創造性破壞(creative destruction)循環。

對比之下,新設非營利機構卻很少能發展到具全國性規模;只有少數例外,例如,仁人家園(Habitat for Humanity)、為美國而教(Teach for America)等。而且這些最大型的非營利機構,幾乎總是在領先名單之中,很少消失。顯然,熊彼德循環並不適用於社會部門。

非營利機構極少成長到很大的規模,這乍看之下頗令人意外,因為每年各界都投入龐大新資金到這個部門。以20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