預算與預算編製 策略與預算總是對不上?四步驟避免部門間「各說各話」
策略與預算總是對不上?四步驟避免部門間「各說各話」
How to Sync Your Budget with a Strategic Plan
- 預算與預算編製
- 葛拉翰.肯尼 Graham Kenny
- 2025/11/08

whiterabbit83/Getty Images
策略著重方向與價值創造,預算則聚焦數字與控制,兩者語言不同,導致決策混亂、執行力下降。作者提出四步法:先釐清策略定位,聚焦關鍵利害關係人;再檢視預算,辨識與利害關係人的連結;接著依此重新編列預算;最後整合兩者,建立能反映策略意圖與財務影響的共同框架。如此一來,策略不再停留在紙上,預算也更具意義。
企業執行長常聽到這樣的建議:「策略規畫與預算應該連結起來。」然而,多年來我注意到,這兩者之間往往脫節,令人擔憂。策略與預算成功達到一致,往往被視為有效管理的標誌。而且理論上來說,確實是如此。你透過分析策略對財務的影響,來驗證一個構想是否可行。例如,打算更換供應商,就應該評估這項決策會如何影響收益與成本;想要提升員工技能,就要分析這樣的投資會如何影響獲利。
但實務上,這種乾淨俐落的連結很難做到。為什麼?因為策略規畫和預算建立在兩套不相容的架構上,根本不是同一種語言。預算專注於財務預測與成本控管,以收支科目為結構核心。策略規畫則不受此限,實務上可以按照規畫者選擇的任何方式來架構,比如市場機會、價值主張、公司能力。
結果就是:溝通錯亂、優先順序混淆,領導人做策略決策時恍如盲人摸象。這種不一致會造成困惑、削弱執行力,並加劇內部衝突。舉例來說:策略團隊期待為長期數位計畫取得資金,但財務部門要求今年就要看到具體回報;中階主管可能無所適從,不知該遵循財務部門的「成本控制」要求,還是策略部門的「創新突破」指示。更普遍的情況是,高階管理者往往難以看清不同決策之間的取捨關係。
對此,我提出一個簡單有效的方法,能...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