數位轉型 力抗醫院關床潮,找回同仁「工作中的笑容」

臺北醫院院長鄭舜平先用平衡計分卡制度凝聚全院共識,再用數位轉型解決各部門痛點,斐然成效榮獲鼎革獎肯定;蘇義傑攝。
【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—年度領袖獎中小型機構組】正當多家雙北醫院因護理人力不足引發「關床潮」時,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卻能逆勢維持零關床。獲得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年度領袖獎肯定的院長鄭舜平,如何用數位轉型點燃醫院生機?
近年由於護理人員普遍缺乏,雙北各大醫院紛紛減少病床數量因應,掀起一波「關床潮」。然而,位在新北市新莊區的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(以下簡稱臺北醫院),卻是極少數仍維持所有病床正常運作的醫療院所之一。這也是院長鄭舜平過去5年來推動的數位轉型,帶來的卓越成效。(第五屆數位轉型鼎革獎完整得獎名單請點此)
走進臺北醫院,人潮絡繹不絕,充滿了等候看診的民眾。但如今的景象,讓人難以想像鄭舜平初上任時,曾面對多麼棘手的挑戰。
2018年8月,臺北醫院護理之家大火,釀成嚴重傷亡,民眾對醫院的信任度大幅滑落,內部更是人心浮動,再加上當地新成立醫院的競爭,曾是新莊地區民眾就醫首選的臺北醫院,光環不再。
導入平衡計分卡
2020年8月,由衛福部主任秘書轉任臺北醫院院長的鄭舜平,決定振衰起蔽。就任後,他先導入「平衡計分卡」(BSC),不僅以財務數字作為績效指標,而是從患者滿意度、流程效率、員工成長與組織學習等面向,建立一套兼顧短期成果與長期發展的評估機制,為醫院奠定穩健的轉型基礎。
在推動管理制度改革後,鄭舜平進一步強化醫院的執行力,成立40個由醫師主導的團隊,涵蓋各科別與醫療流程。各團隊每季均需提交成果報告,並接受院內主管及外部專家的公開評鑑。
這些成果報告不僅是檢討工具,更成為解決問題的平台。當團隊提出設備更新或人力擴編等需求,只要合理且具急迫性,便能在評分會議中即時確認,快速回應第一線的實際需求。
鄭舜平認為,相關措施不僅提升了團隊的參與感,也讓每位成員都感受到工作的價值與意義。「數位轉型就是在這些流程優化、文化改變的基礎上,一步步往前延伸。」他特別強調。
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
就在這樣的理念之下,當流程與文化改革逐漸深入,鄭舜平開始進行工具的提升,也就是數位系統的建置與升級。目的是減輕醫護人員的負擔,也要重拾當地民眾對臺北醫院的信心。
自2022年1月起,他親自主持「智慧醫療推進會議」,每兩週追蹤進度,確保各項措施落地執行。
截至目前,臺北醫院已建置43項智慧醫療系統,最早啟用的包括護理站電子白板與數位床頭卡。電子白板設置於各病房,即時顯示患者的入出院、檢查項目等資訊;數位床頭卡則能在患者入院後,自動接收並顯示相關資料,取代過去需手寫的流程。不僅減輕了護理人員的工作負擔,也在疫情期間有效降低了接觸感染的風險。
除了改善醫護人員的工作流程,臺北醫院更為就醫民眾開發行動app,讓患者同樣享受數位轉型的便利。
透過app,患者可預約掛號、查詢看診進度或檢驗報告;還可以線上繳費、上傳血壓等健康紀錄。考量到家中長輩可能不熟悉數位工具,app也支援為家人掛號的功能,貼近使用者需求。
以人為核心
這些相關轉型成果,首先是降低了人員的負擔。在各院離職率不斷提升的情況下,台北醫院則是逐年下降,自2020年的13.83%至2025年第三季為止已經降到9.81%。因此在雙北多家醫院都因人力吃緊關閉病床時,臺北醫院仍能維持所有病床正常運作。
另外自2020年起,臺北醫院的病患人數穩定成長,年增率一度突破20%,轉型後的營運與服務品質,獲得民眾高度肯定。
「看到同仁投入工作時的笑容,以及外界對醫院的正面回饋,就是我最大的成就感。」鄭舜平感性地說。
隨著AI時代來臨,臺北醫院也積極將AI納入數位轉型的藍圖。例如在加護病房中,透過AI模型分析患者的血壓、白血球等生理數據,預測敗血症發生的可能性,並提前介入治療,提升醫療效率與準確性。
然而,鄭舜平始終強調,數位轉型的核心仍是「人」。他期盼所有同仁與患者,都能在這場轉型中,看見臺北醫院的願景,感受到這是一個充滿活力與希望的醫療環境。
成立時間:1972年
院長:鄭舜平
總病床數:533床
員工人數:1400人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