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倫佐.皮亞諾

2016年,皮亞諾在巴黎辦公室的模型工作室。 攝影/史蒂凡諾.戈德堡(Stefano Goldberg)
皮亞諾出生於熱那亞(Genoan)的建築世家,他曾經(小小)叛逆離家到佛羅倫斯(Florence)和米蘭(Milan)學習建築。1971年,他與理察.羅傑斯(Richard Rogers)在倫敦開設公司,很快獲得一項眾所矚目的委託案:設計巴黎的龐畢度中心(Centre Pompidou)。1981年,皮亞諾創立自己的「建築工作室」,並在隨後數十年完成大阪關西國際機場(Kansai airport)、倫敦碎片大廈(Shard)和紐約惠特尼博物館(Whitney Museum)等著名建案。如今,快要90歲的他仍全職工作。
「建築是一門回應需求、也回應渴望的藝術。其中有種詩意,而就是這種魔力將建築變成人們喜愛的地方。」
《哈佛商業評論》問(以下簡稱問):是什麼讓你們想參加龐畢度的競圖?
倫佐.皮亞諾答(以下簡稱答):我們當時非常年輕,住在60年代末、70年代初的倫敦,那是自由與反叛的美妙時代。我們覺得自己就像披頭四(The Beatles)。我們想秉持那種精神,為博堡(Beaubourg),也就是龐畢度中心,打造這個建案:我們認為文化應該是社會的一部分,而我們想製造一台城市機器,把圖書館、博物館、音樂和電影院都結合起來。那次競圖開放所有人投稿,他們收到了681份參賽作品,所以我們贏得比賽完全出乎意料。我們本來就不打算贏,完全放手發揮,有點瘋狂,有點極端。例如,只有我們的設計沒有用到全部空間。我是義大利人,理察在義大利出生,所以我們想要一個露天廣場。設計概要並沒有這項要求。這是我們的願景。
問:隨著時間過去,你的創作過程有了什麼改變?
答:持續這麼長時間的祕訣在於團隊。我的辦公室現在大約120人,有些人已經跟我共事幾十年了。這點很重要,因為這種連貫性和持續性讓我們的關係變得很輕鬆。有時候,我們甚至不需要說話;只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