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「為何都不回報?」指責年輕人太被動前,先了解關鍵原因

「為何都不回報?」指責年輕人太被動前,先了解關鍵原因

Tirachard Kumtanom/shutterstock

【新世代領導】有些主管認為年輕員工不會主動回報工作進度,是不夠積極、抗拒命令的表現,而予以譴責;實情並非如此,單方面的責備,可能導致年輕員工更沉默、甚至離職。釐清年輕世代不愛回報的心理因素,才能建立良好的回報機制。

沒多久前在一家外商上課,這家企業在台灣雖然規模不大,但薪資待遇相當優渥。上課前,人資副總來打招呼:「河泉老師,先恭喜您的新書上市!我特別看到裡面寫到人資觀念改變,趕快面對『事求人』的時代,這點我深有感受。」

副總接著說:「幸好我們在台灣規模不大,所以還能找到一些不錯的頂尖人才。但讓我最困擾的是,無論再好的學校、再優秀的學生,還是欠缺大老闆最要求的一個態度,就是『主動積極的回報』。」

我請教副總:「您說的『主動積極的回報』,指的是哪個方面?」

副總回答:「也就是做完任何事情,這群年輕人不會主動回報『已經做完了』,而是要等待主管發問,才被動回應。」

我正要回答,副總又搶著說:「為什麼他們做完事情,總認為自己知道就好,不需要先告訴我們?這到底是為什麼?年輕人真的這麼被動嗎?」

我笑著回答:「副總,年輕人不見得被動,而是這個現象背後有更深的原因。」

新世代不愛主動回報的三個原因

1. 新世代習慣平等,不認為主動回報是應該的

過去的職場文化強調權威,主管說什麼,員工照辦就好,而「主動回報」是表現忠誠和服從的象徵。但新世代的年輕人從小成長在平等、開放的家庭環境中,家長和孩子互動時更像朋友,而不是上下關係。

這種平等思維延伸到職場,年輕人不覺得有必要「拍馬屁」或「表功」。他們認為,工作是雙方合作,任務完成是本分,主動回報在他們看來似乎是「多此一舉」。

2. 年輕人不是不報備,而是感受到主管不舒服的回應

有些年輕人來自傳統家庭,從小被訓練「凡事要報備」,但進入職場後,卻發現這種習慣在職場上沒那麼受歡迎。特別是當主管表現出「我很忙」、「你不用煩我」的態度,這種回報習慣就很容易被放棄。

此外,有些主管在年輕人回報時,只是冷淡回應「知道了」,甚至批評:「這種小事還要回報?」讓年輕人覺得自己的主動回報被輕視,久而久之,就選擇閉嘴。

3. 進入職場發現,先回報沒好處,反而工作更多

更現實的問題是,年輕人發現,如果他們主動回報「任務已完成」,反而會引來更多的工作。「你做得不錯,那這件事也交給你處理吧!」「既然你很積極,那順便幫忙這個部分吧!」

看到不主動回應的同仁,反而工作不用這麼累,這種「做得愈多,事情愈多」的經驗,讓年輕人很快學會「不如閉嘴,低調生存」,反正把自己份內的事情做好,不多說、不多做,避免成為「能者過勞」被追加工作量的對象。

讓年輕人主動回報的有效三招

1. 從「指責」改為「鼓勵」,重建回報文化

許多主管習慣用「怎麼不回報?」來責備年輕人,這種語氣只會讓他們更抗拒。主管應該改變語氣,將「指責」改為「鼓勵」,並且在年輕人主動回報時,給予正向回饋。

實際做法:

A、當年輕人主動回報時,無論事情大小,都要先肯定:「謝謝你主動回報,讓我可以掌握進度,也更感謝你的付出。」

B、如果年輕人不習慣回報,不要立刻責怪,而是說:「其實你做得很好,如果能夠讓我知道一下進度,我就能提供更多資源,協助你更好地完成。」

C、找出年輕人佩服的標竿,用故事分享,說明主動回報如何幫助團隊快速調整,也能讓自己更有機會被看見。

2. 建立「回報有好處」的正向機制

年輕人通常都會思考:「這對我有什麼好處?」如果回報只會帶來更多的工作量,他們當然會避免。但是,如果能讓他們感受到「回報有好處」,自然會更願意主動。

實際做法:

A、設計一個簡單的「回報獎勵」機制,例如:每週主動回報最多次的同仁,可以獲得一杯咖啡或小獎勵。

B、舉辦「回報分享會」,讓主動回報的人分享他們的經驗和成果,讓他們被看見和認可。

C、在績效考核中,將「主動回報」列為一項行為指標,明定好處,給予積分,將部門的工作以總積分的方式來分配,避免先做完的人要做得更多,或者明定如果做得更多,績效考核就能得到更高的分數。

3. 主管以身作則,示範「回報」的重要性

新世代年輕人並不抗拒回報,而是希望在平等氛圍中學習。如果主管能以身作則,開始學習「向下回報」,影響團隊「互相平等」的主動回報進度和思維,年輕人也會學會這種習慣。

實際做法:

A、主管開會時,主動報告自己負責的事項進度,讓大家了解「回報」並非特定人員責任,而是團隊習慣。

B、主管定期分享自己的工作進度、面臨的挑戰,甚至是決策過程,讓年輕人學到「回報」不只是結果,也可以是過程。

C、定期安排團隊「成果回顧會」,每個人分享這週完成的項目和感受,讓大家逐漸習慣回報並且正面看待。

了解新世代,也調整自己

主管也該學習,年輕人的行為有他的背景,或許和過去不一樣,但是請別先否定這樣的行為,不妨當作一種時代的現象。這種現象不是他們的錯,而是環境沒有給予他們正確的引導和激勵。

就像伊索預言裡的北風和太陽,以北風的身段不斷責怪年輕人不回報,只會造成上下衝突不斷。

不妨學習太陽,真正的領導者,不是嚴格的要求回報,而是設計一個讓年輕人「想回報」的環境,時間會花得久,但是彼此走得才會長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