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新 鮮乳坊「腦洞大開」,以策展概念打通藍海商機

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強調,他們的品牌策略很清楚,就是鎖定核心受眾;鮮乳坊提供。
為何「鮮乳坊」能讓消費者接受相對高價的產品?從最初跳脫傳統的乳業供應鏈限制,連結消費者與酪農,到在通路端「策展」,直接向消費者傳達品牌理念,種種差異化做法,皆是品牌的創新商機。
企業成長發展的過程中,「創新」當然很重要,然而要創造市場競爭優勢,有時不見得一定要靠新產品、新技術或新市場,只要有好點子,即使在看似已成紅海的市場中,一樣可以創造商機。(延伸閱讀〈老把戲也能玩出創新〉)
2015年成立的鮮乳坊,就從傳統乳品產業中創新,打造全新商業模式,建立品牌價值。從創立之初,鮮乳坊被問到最多的問題,就是「為什麼選牛奶?」或是「消費者早就認識那幾大(牛乳)品牌了,市場還會有機會?」
然而10年下來,鮮乳坊真的從一個小農品牌,成長到營收突破10億元的企業,擁有一批忠實的消費者,而且從B2C擴展到B2B,產品也從鮮奶延伸到優格、饅頭、蛋捲等周邊產品。
「如果總是去想市場還有沒有多餘的空間,其實是很難創業的。」鮮乳坊共同創辦人郭哲佑指出,他永遠記得前全聯總裁、有「台灣流通業教父」之稱的徐重仁所說:「市場沒有飽和,只有重新分配」。鮮乳坊把這句話奉為圭臬,深信市場永遠有需求未被滿足。
連結消費者與酪農
創業之初,鮮乳坊就打算走不一樣的路,選擇群眾募資為主要創業資金來源,這不僅是籌措資金的手段,更是策略性的市場行銷決策。
因為台灣乳品市場長期由大型乳業公司主導,酪農往往被迫接受不利的收購條件。鮮乳坊透過群眾募資,跳脫傳統乳業供應鏈的限制,直接連結消費者與酪農,建立「消費者支持酪農」的訴求。
更重要的是,鮮乳產業的門檻很高,涉及設備投資、冷鏈物流、檢驗成本等龐大開銷。相較於依賴財團或大型投資者,群募方式讓鮮乳坊在不受外部資本壓力影響的情況下,保有品牌自主權。
此外,群眾募資更是市場測試與品牌曝光的重要手段。透過募資平台,鮮乳坊能夠觀察市場對「酪農直送鮮乳」的接受度,驗證商業模式的可行性。
目標針對「受眾」而非「大眾」
此外,更重要的是鮮乳坊打造多層次的商業模式創新,包括銷售模式的轉變、通路合作的創新,以及全場域品牌溝通策略,打造出全新的生態系統。
首先,鮮乳坊率先導入線上銷售與訂閱機制,改變了消費者購買乳品的習慣,讓顧客透過固定配送,獲得穩定供應的鮮乳,為品牌建立首批忠誠顧客群。
隨著品牌規模擴大,鮮乳坊開始拓展實體通路。然而並不只是單純地將產品上架,而是提供相關的解決方案。像是與大型零售通路合作時積極參與行銷,甚至在賣場內「策展」,讓消費者深入理解鮮乳坊的理念與價值。
為什麼這麼做?「我們針對的是『受眾』而不是『大眾』,所以要做受眾溝通。」郭哲佑表示,他們的策略不是試圖討好所有人,而是鎖定核心受眾——媽媽與孩子。在家庭中,購買決策往往由媽媽主導,而影響媽媽決定的,則可能是孩子。
基於這個理念,在賣場內的鮮乳坊策展,不是傳統的「試喝攤位」,而是充滿互動與故事感的體驗。他們設置了模擬牧場環境的互動展區,由親切的「大哥哥、大姐姐」來說故事,讓家長和孩子在賣場內就能親身體驗鮮奶的生產過程。
「如果我們今天面對的是大眾,那只要一直發試喝(品)就好,話不用講太多,頻率愈快愈好。」郭哲佑強調,這種強調互動、故事與教育的行銷方式,可以讓消費者真正理解品牌價值,而不是單純因價格或促銷而購買。
透過線上線下整合的行銷策略,鮮乳坊因此創造了一個品牌影響力飛輪,不僅強化了零售通路布局,也帶動了B2B市場的發展。許多手搖飲品牌開始採用鮮乳坊的乳品作原料,一方面讓產品拓展至更廣泛的應用市場,同時這些手搖飲也願意訴求「使用鮮乳坊鮮乳」招徠顧客,達到品牌互相拉抬的效果。
負面報導帶動業績?
由於鮮乳坊的品牌策略清晰,知道自己要跟誰做生意,不會想要討好每一個人,甚至可將「產品價格較高」這項不利因素的影響降低。幾年前,網路上出現一篇媒體報導,提到鮮乳坊的鮮乳比其他品牌平均貴20元,起初團隊擔心釀成公關危機,沒想到兩天後,業績竟然逆勢上揚。
原來報導中提到,鮮乳坊的鮮奶是經過獸醫師把關的,這讓原本可能是負面新聞意外成為免費的行銷宣傳,讓更多消費者意識到:原來有一款鮮奶是有獸醫把關的?反而放大了品牌價值,吸引更多願意為品質買單的消費者。
鮮乳坊的成功證明了,永遠可以透過差異化創造價值,再擁擠的市場也可能有新商機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