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 不夠尊重、我行我素……Z世代欠缺「職場感」,主管如何因應?
不夠尊重、我行我素……Z世代欠缺「職場感」,主管如何因應?
- 領導
- 錢慧如 Austina Chien
- 2025/02/22

polkadot_photo/shutterstock
隨著Z世代進入職場,世代摩擦愈加頻繁,「上一輩」的主管常感到年輕員工不懂應對進退的默契,個人行事風格強烈,欠缺「職場感」。這種世代理解差異導致的問題,該如何因應?
進行教練領導工作坊時,有位X世代的主管提到年輕世代的「職場感」,常常讓他們感到受傷,卻又不知該如何溝通?
主管描述,這位Z世代的部屬,工作充滿幹勁、績效表現也不錯,唯一的缺點是與主管互動時,常以平輩的態度回應。例如,主管發Line詢問工作進度,該員工常回覆:「我在忙!」、主管布達指令時,部屬會連續問好幾個「為什麼」:「為什麼這件事是重要的?」「為什麼你不把這項任務推掉?」「為什麼完成日期要壓得這麼緊?」……一連串的為什麼,常讓主管在眾人面前感到招架不住。
績效面談時,主管對部屬回饋:「你的工作表現一向很好,就是應對進退時缺乏了點職場感,這一點需要改善。」
部屬帶著疑惑又無法接受的表情說:「我不懂,為什麼你們要把工作搞得這麼複雜,『職場感』有這麼重要嗎?!」
什麼是職場感?標準答案展現世代差異
「職場感」指的是在工作環境中展現專業態度、溝通技巧,以及適當的人際互動行為。它涵蓋了對上下級關係的理解、溝通方式的拿捏,以及對職場文化的適應程度。
很顯然地,部屬展現的「職場感」並不符合這位主管心中的「標準答案」。
我問主管:「你如何解讀部屬行為所代表的意思呢?」
主管回答:「我認為,他心裡並不尊重我。」
我再次問:「你確定他對於『職場感』的『標準答案』和你是一樣的嗎?」
當職場進入史上最複雜的「五代同堂」時代,從嬰兒潮世代(Boomers)、X世代、千禧世代(Y世代)、Z世代,到00世代,各世代在價值觀、工作態度、溝通風格上皆存在明顯差異。這種差異為「職場感」帶來了標準答案的分歧,也導致了管理者與年輕員工在日常溝通中的誤解與摩擦。
從《國富論》看標準答案的形成
經濟學家亞當.史密斯(Adam Smith)在《國富論》(The Wealth of Nations)一書中提到:「我們不能借著肉販、啤酒商或麵包師的善行而獲得晚餐,而是源於他們對自身利益的看重。」
書中最著名的概念──「看不見的手」(Invisible Hand),重點包括:
個體自利:每個人或企業在市場中行動時,主要是為了自身的利益,例如商人提供產品和服務,是為了賺取利潤,而不是僅出於善心。
市場調節:透過供需關係與價格機制,市場會自然趨向均衡。例如,當某種產品需求增加,價格上升,更多生產者會投入該市場,供應量增加後,價格又會回到穩定水平。
社會整體利益:即使個人只是追求自己的利益,但最終的結果往往有助於提升社會經濟發展與效率。例如,商人為了賺錢必須提供顧客想要的商品,進而推動市場繁榮。
若將之應用於職場環境,我們可以這樣解釋職場標準答案的形成與變化:
1. 不同世代對「職場感」的理解,是當時社會(家庭與職場)適應的結果:
- 嬰兒潮、X世代強調階級關係與職場禮儀,因為當時的社會強調長幼有序、組織模式層級分明。
- Z、00世代生於數位時代,強調快速、直接,並且重視為自我權益發聲,親子關係也趨於平等、尊重。
2. 主管與部屬的互動,也是「看不見的手」運作的結果:
- 主管需要管理團隊與產出成果,因此期待部屬服從、落實執行力度。
- 年輕部屬則需要被看見、被理解,因此期待主管更重視個人主體意識的存在與價值。
促進世代理解的對話範例
當我們理解到,如果部屬展現不符合預期的行為,也許只是彼此的「標準答案」不同,我們可以先放下自己認定的「標準答案」,以下列3原則與部屬進行對話:
原則1. 與對方核對
主管:「我很好奇,什麼原因會讓你覺得職場感不重要呢?」
部屬:「主管,我只是覺得你總是很重視表面的形式,我希望你可以多肯定我的實質工作表現,只是我表達的方式不是你所要的而已。」
主管:「所以,當你在會議中一直問我為什麼時,你的想法是什麼?」
部屬:「我想釐清楚任務的細節,以便做更好的準備。」
原則2. 真實表達感受
主管:「我理解了,但我也想讓你了解,為什麼我會因為你的表達而覺得不舒服。」(說明世代背景的差異)
年輕部屬:「原來如此。但我真的沒有那個意思。」
原則3. 理解、信任是共同的標準答案
主管:「好的,我們彼此多理解,如果有任何疑問或想法隨時交流討論!」
結語
在五代同堂的職場環境下,企業領導者與工作者都必須擁抱標準答案的多樣性。唯有理解不同世代的標準答案,才能有效對話、整合團隊力量,創造個人與團隊的最大利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