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執行想讓策略無痛執行?請善用「目標漸進效應」

想讓策略無痛執行?請善用「目標漸進效應」

想讓策略無痛執行?請善用「目標漸進效應」

Roman Samborskyi/shutterstock

理想的目標看似遙不可及,如何鼓勵團隊堅持下去,甚至是在「無痛」的過程中執行?不妨考慮「目標切割」以及「執行步驟」兩個元素。先將總體目標分隔成數個小目標,更容易執行,也能累積成就感。再將這些小目標細化成可以真正執行的動作,並且讓實際執行的人,依據他們自身的情況與節奏來分割與細化,就更能激發出員工的當責感。

2024年巴黎奧運甫結束,從歌手席琳.狄翁(Céline Dion),到台灣女子57公斤量級金牌得主林郁婷,所有觀眾,都深深震撼於這場全人類的體能技藝競賽,以及他們所展現的堅忍意志力,這也讓我們不禁思考,這些頂尖中的卓越高手,在平日,究竟是如何訓練而達到這樣的成果?也許馬拉松此等極限賽事,創造亞洲最短全馬紀錄的日本選手鈴木健吾,他的話可以成為我們的參考:「當我跑到這個轉彎時,我告訴我自己,達到一個小目標了,接著,我告訴自己,再往下一個目標前進……!」是否不斷為自己設定小目標,誘使自己不斷前進,也許可供我們職場人士借鏡?

1934年,美國心理學家克拉克.赫爾(Clark Hull)發現,在迷宮中尋找食物的老鼠,在快達到藏有食物的終點站時,會跑得更快,似乎老鼠在感覺快要達標時,會展現更積極的行為。72年後的2006年,美國南加州大學教授約瑟夫.鈕恩斯(Joseph Nunes)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教授澤維爾.德雷茲(Xavier Dréze)也證實:「愈接近目標終點,會讓人變得更加積極」,因此建議在商業上,可透過讓人覺得有進度,覺得開始有起步,促成人的行為改變,而完成所設定的目標。此種方法就像許多運動App,不斷且定時提醒我們,今天應該要行走1萬步,而離目標只剩4,000步了。當我們看到離目標愈來愈近,也許就會更加緊腳步,促使自己完成當初的設定。

但是要如何把這些方法運用在目標執行呢?我建議要搭配兩種元素:「目標切割」以及「執行步驟」。

如何切割目標?

「目標漸進效應」(goal gradient effect)的成功關鍵在於,執行者清楚知道目標,並且同意目標的合理性。這意味著,想要讓員工達成目標,關鍵在於員工參與了目標的設定,並了解此目標設定的緣由,且同意目標雖然有挑戰性,但仍有達標的可能。在職場上我們常說,訂目標的人,也是做目標的人。當目標設定和執行者脫鉤,粗暴地要員工配合,往往難以達到當初的設定。

在此原則下,「目標切割」也得是做目標的人來切割,因為他才能掌握達標的節奏,了解所需資源的量。當員工參與愈多,愈感覺到責任感,自然湧出「當責」感,而更有機會成就此一目標達成。

參與者「切割目標」之後,接著必須考量達標所需要的人力、物力、時間。在資源考量時,務必遵守「VRIO原則」,請你自我檢驗:

  • Value:這個資源是有價值的嗎?
  • Rarity:這個資源很少見嗎?
  • Inimitability:這個資源是否難以模仿難以取代?
  • Organization:公司認同這個資源嗎?在公司內有被好好運用嗎?

以上這4個自我對話的問題,我們希望每個員工都要不斷練習,以此避免自己用舊方法,卻想要達成新的挑戰性目標。

如何執行步驟?

當找到具有策略性資源之後,接下來就可以展開行動計畫。當目標小到不能再切割,而成為每一天該做的事,我們就稱此為「行動計畫」。要檢查所寫的內容是否為行動計畫,簡單的方法就是,你試著把要做的事放在行事曆上。如果你要做的事在時間安排上,已經可以細分放在每日的格子中,而且對這些事的描述,已經幾乎微細到如同動作的描述,應該就是了。

「企畫」和「計畫」因此在程度上略有不同,企畫是每個專案的想法、布局、架構,計畫則偏重所欲採取的行動。凡是和動作有關,例如開會、拜訪等,大概都屬於行動計畫的類別。

當一個目標已經落到行動計畫,清楚地指示哪一天要做什麼,其實就已經在實踐「目標漸進法」。

因此,「目標漸進法」的另一層關鍵意義就是,你清楚終點是什麼,而在達標的過程裡,你會為自己設定小小的里程碑,透過讓自己往每個小里程碑前進,創造小小的成就感,因而有信心往下一個小目標前進。因為小目標的達成,花費的力氣不多,但成就感卻與日俱增,就會讓自己,甚至所帶領的團隊在不自覺且無痛中,不斷地往達標之路前進。

想要擁有目標漸進效應,就不要忘記,必須讓做目標的人,也是寫目標的人,也同時是寫行動計畫的人。就像跑馬拉松的高手,他知道自己的跑速及節奏;就像男子羽球高手李洋和王齊麟,他們知道得調整呼吸,以應付第三局的體能下降。

讓完成目標的人,也同時是寫目標的人,目標才能被完成。領導者所要做的事就是,在員工即將觸及終點時,成為最有力的啦啦隊員,就可以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