領導之人員管理如何降低職場心累?領導者請掌握 10 個教練提問句

如何降低職場心累?領導者請掌握 10 個教練提問句

如何降低職場心累?領導者請掌握 10 個教練提問句

ANN PATCHANAN/shutterstock

現今職場環境中,心累(burnout,或譯過勞、職業倦怠)已成為一個普遍而嚴重的問題。多項調查報告顯示,職場心累正在影響員工的工作效率、身心健康以及工作投入與滿意度。作為企業領導者,應對心累所引發的職場能量損耗,進行了解並發展出正確的應對策略。

我在某科技公司帶領「教練領導學工作坊」時,有主管提出問題:「部屬不願意接班,搞得我好累怎麼辦?」

我問:「什麼原因他不願意呢?」

主管說:「因為他不想像我一樣活得那麼累!」

我問:「所以,他覺得你活得不好?」

主管回應:「對!」

我又問:「那你為什麼不能活好一點呢?」

主管秒回:「是上面不讓我活呀……」

教室裡爆出一陣笑聲和掌聲,顯然……很有共鳴!

根據勤業眾信(Deloitte)在2023年的調查,職場多數人認為健康狀況惡化或持平,並且經常深陷於低落的情緒,然而有3/4的管理階層卻認為員工福利大幅改善,Workplace Intelligence的執行合夥人蕭貝爾(Dan Schawbel)表示:「調查顯示,管理階層與職場員工脫節,主管過於關注企業未來發展,卻難以關心員工福利。」

心累的徵兆與對工作的影響

請檢視你所領導的團隊,是否出現以下5項徵兆:

  1. 情感上的疲憊:同仁感到情感上被榨乾,對工作的熱情消退。
  2. 工作效率下降:工作效率和生產力明顯下降,難以完成日常任務。
  3. 職業倦怠感:對工作失去興趣,面對績效指標常感到無助或無感。
  4. 身體症状:申請病假的人數日增,同仁有持續的疲憊感、頭痛、胃腸問題等身體不適狀況。
  5. 行為變化:遲到早退,對同事和客戶的態度變得冷漠或不耐煩。

為什麼心累會產生以上徵兆呢?因為身、心、靈是一個整合的系統,當身體過度疲累,將對於腦神經多個區域會產生影響,例如:

  1. 前額葉皮質(Prefrontal Cortex):負責高階認知功能,包括決策制定、注意力控制、情緒調節,和問題解決。長期的壓力和心累會導致前額葉皮質功能減弱,將會產生注意力不集中、決策困難、情緒不穩定等問題。
  2. 海馬體(Hippocampus):負責記憶形成和空間導航。持續的高壓力水平會損害海馬體,導致記憶力下降和學習能力減弱。
  3. 杏仁核(Amygdala):負責處理情緒反應,尤其是恐懼和焦慮。心累和壓力會引起杏仁核過度活躍,導致焦慮感增強、情緒反應過激,進而影響整體情緒健康。
  4. 網狀結構(Reticular Formation):負責調節清醒和警覺狀態。心累會影響網狀結構的功能,使個體容易感到疲倦、缺乏活力,影響工作效率和生活質量。
  5. 神經傳導物質系統:壓力和心累會影響多巴胺(Dopamine)、血清素(Serotonin)的水平,導致失眠、動機減退、情緒低落和注意力難以集中。

依據我個人的觀察,職場的過度疲累,的確讓工作者成為低度專注、機械化反應、情緒無感、易於負面解讀的狀態,這個愈來愈普遍的現象,在數位人類尚未大規模取代人類之前,將會嚴重影響企業的存續與競爭能力。

有人認為,員工各項「難搞」的問題,正是促進AI浪潮發生的必然性,也有許多人斷言,「真實人類」面臨大資遣潮將成為不可逆轉的事實,但,奉行「以人為本」教練精神的我,卻依舊對於人類的潛能抱持著樂觀的態度。

我認為,只要領導者、每一位工作者,願意執行以下3個關鍵策略與5個教練式提問,職場心累的情況將會獲得大幅的改善。

降低職場心累的4個關鍵策略與教練式提問

傾聽、提問、反饋,和支持,是教練式領導的基本核心技術,目的在於引導當事人自我覺察和自我突破,領導者可將之發展為3項關鍵策略:

1. 自我覺察與支持

領導者首先需要對自己的情緒和壓力水平有清晰的認識。以下6項自我教練的提問可以幫助領導者進行現況的分析與策略應對:

  1. 我的工作、生活中有哪些讓我特別感到壓力的因素?
  2. 哪些底層原因(信念、價值觀、生活經驗等)驅動我對壓力的反應?
  3. 我的行為反應為自己和團隊帶來什麼樣的影響?這是我想看到的結果嗎?
  4. 在第一項壓力因素中,哪些是無法改變的限制性條件?哪些是可排除的阻礙?
  5. 我可以做些什麼(或少做些什麼)來降低「心累」,迎向更健康的我?

2. 營造同理連結的對話氛圍

領導者提升自我能量後,應積極創造支持性的組織氛圍,鼓勵員工表達他們的困難和需求。積極聆聽和正面反饋是關鍵,這不僅可以提升員工的工作滿意度,也能有效減少倦怠的發生。以下5個提問句,可以運用於與部屬的教練晤談場景中:

  1. 你可以用幾個形容詞,來描述你現在的感覺嗎?
  2. 在哪些事件中(包括哪些人、哪些情境、行為),讓你有上述的感覺?
  3. 這些感覺,在你的工作、生活中是否造成了什麼樣的影響?
  4. 如果你可以改變一件事,那會是什麼?為什麼?
  5. 你希望得到什麼樣的支持?

3. 建立「為身心充電」的文化

符合勞動規範的休假是工作者被保障的合理權利,領導者應重新校正「休假便是零產出」的刻板定義,鼓勵員工規畫較長天數的假期、透過沈澱、放鬆,為工作所需要的腦力、體力蓄積動能。

輝達(NVIDIA)執行長黃仁勳說:「有人擔心會被AI取代,但也有人會因為AI而變得更專業。 」

是的,我相信,當人們達到身心最平衡的狀態時,將能大幅創新「真實人類」的存在價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