策略思維觀點比對錯重要:不只關注事件,更要在乎看法

觀點比對錯重要:不只關注事件,更要在乎看法

觀點比對錯重要:不只關注事件,更要在乎看法

Jorm Sangsorn/shutterstock

我們經常過於在乎一件事的是非對錯,卻忽略對錯有時並非絕對,一件事件本身呈現多面性,端看你會如何解讀。與其糾結於所謂的「結論」,不如先釐清你看待此事的「觀點」。 

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。

一位船夫划著自己小船,正要靠岸的時候,突然感受到他的船後方被猛烈地撞了一下。霎那間,船夫一股怒氣油然而生。他正準備回頭想要看看是哪個冒失鬼不長眼,並好好教訓一番的時候,沒想到映入眼簾的,竟然是艘空船。

突然間,他從滿腔怒火轉為啞然失笑,並自言自語地說道:「哎呀,原來是風吹的啊!」

然後,他就帶著輕鬆的心情,上了岸。

不論是風吹還是人為,船一旦被撞,被撞就是被撞了,這個事實並沒有改變。但是,從以為是「人」撞的,到發現是「風」撞的,其間心情卻有莫大的不同。

還記得有一次我在火車站排隊,等著買票回家,突然感覺到後方有人推了我一下。就和那位船夫一樣,我心中有點不悅,正想要看看是哪個傢伙這麼不小心,沒想到一轉頭,竟然是多年不見的老同學。

瞬間我的表情管理,就立刻由慍轉喜,而且兩個大男人還不管旁人的眼光擁抱了起來,幸福之情溢於言表。

不論是朋友還是陌生人,被人推了就是被推了,這個事實,並沒有改變。

但是,原本以為是陌生人冒犯的不悅,在知道其實是老同學的打招呼之後,卻變成了喜悅。

換個視角,就會有不同

原來,影響我們認知和情緒的,從來就不是事件本身,而是我們對事件的看法。

我剛開始做「郝聲音」Podcast的時候,研究了長達將近半年多的時間。我參考別人經驗,甚至還買了好多本書來研讀,發現不管是作業流程的繁複,又或者是機器設備的投資,都讓自己想要開始的念頭大打折扣。

後來我想到,自己身為「專案管理」和「設計思考」的企訓老師,常常告訴一起共學的好友們,要「先求有,再求好」──與其追求完美,不如先求完成。

所以我就開始用手機,啟動了早期的「郝聲音」Podcast的節目。

既然是手機錄製,就不能媲美專業錄音設備,更無法比擬專業的錄音空間;所以,整個錄製品質和環境的所有聲音,也就全部概括承受。

有次一位非常尊敬的好友前輩接受我的訪問,剛剛好,當天他又帶著親愛的狗狗毛小孩一起過來。

訪問過程中,那可是熱鬧至極。除了毛小孩歡樂的叫聲之外,還不時穿插著窗外的車聲、風聲、喇叭聲,以及偶爾樓上傳來一兩句老媽的罵孩子聲。

錄製完之後,這位前輩非常不好意思的一直表達歉意,說他的毛小孩聲音實在是太大了。

我聽完之後立馬告訴他說:「這有什麼關係?不只您毛小孩的聲音,還有其他各種不同的聲音,風聲、雨聲、罵人聲,我們全都完整納入了,哈哈哈。我們的郝聲音Podcast就是要『記錄真實,真實紀錄』。況且,如果您的寶貝狗狗不叫個兩聲,我們怎麼知道這一集,您有帶他來呢?」

他聽完之後,愣了一下,頻頻點頭的大笑了起來,並說我講的道理雖然怪怪的,但是好像也蠻有道理。

後來他告訴我,這一集是他接受訪問以來,分享給好友最多的一次節目。因為,雖不完美,但很真實。

後來,就是因為這次事件我才驚覺,本來設備的不完善,竟然未必是個缺陷,反而可以是個美麗的發現。

如果不能改變客觀的存在,那我們就改變主觀的看待。

還記得剛開始我打算用手機這種陽春的方式,來進行Podcast錄製的時候,就有周遭的幾位朋友,苦勸我「不應該」如此輕率,「不應該」這麼簡陋。

等到後來,他們慢慢看到我竟然愈做愈多集,還愈做愈起勁,就告訴我:「原來,這樣子也可以呀!」真得是跌破他們的眼鏡。

其實,我真的不知道,這樣也可以。但是也因為這樣子的經驗,讓我感受到「只要沒有成見,就能更多看見。」

從來沒有一定必須怎麼樣,才能夠必須怎麼樣。

就像我常常提醒自己的兩句話:不一樣,未必唱反調;不一樣,只是不一樣。

很多人認為講邏輯、講道理,就應該要有正確答案,就應該有對錯之分、有是非之明。然而,很多時候的邏輯,很多時候的道理,不過是過去認知和觀點的總和。

就像是上一輩教導下一輩的方式,雖然總是「我是為你好」,但也不過是祖傳祕方的一代傳一代。即使父母親再怎麼為孩子們著想,也沒有辦法在多年以前,能夠想到未來有一天孩子們會面臨著與人工智慧的競爭,甚至會有所謂的社群博主、YouTuber等新興行業的崛起。

所以:不要讓想法的狹隘,成為了做法的阻礙。

與其執著結論,不如理解觀點。

只要沒有成見,就能更多看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