商業道德動盪時期,用「目的」團結公司
HBR Staff/Unsplash
出現熱議的公共議題,公司該回應還是保持沉默?如果將組織打造成有共同「目的」的道德共同體,就能定出可依循的方向,並在利害關係人間創造出忠誠感與凝聚力。要做到這點,本文提出三種策略:講一個有影響力的故事;將目的作為公司的準則;以身作則。
今日的商業領袖知道,他們不能忽視公共爭議與危機。當顧客與員工非常關心公共議題,或當他們感覺被圍攻時,採取安逸客觀、無關道德的立場是行不通的。然而,當爭議產生、危機爆發時,企業往往難以應對。他們應該在何時、用什麼方式,對哪些議題表明立場?
主動出擊是關鍵。領導人不能僅僅對事件做出回應,而必須在挑戰出現前就釐清價值觀,塑造組織的品格,打造社會學家所稱的「道德共同體」(moral communities)。
我們知道許多共同體,像是信仰團體與民族國家,用社會學家艾彌爾.涂爾幹(Emile Durkheim)的話來說,共同體是由「與神聖事物相關,由信仰與儀式組成的統一體系」與「共同道德目標」維繫在一起。當利害關係人接納了富含共同道德觀點的目標、信念,與行為時,企業就可以成為道德共同體。大量研究都概括出這麼做有經濟邏輯依據:圍繞經濟與道德目的或使命建立的企業,比那些不那麼做的企業績效更好,這是因為它們與合作伙伴及顧客建立了信任、忠誠的關係,同時激勵員工創新、充分發揮能力。
如果組織做為一個道德共同體的身分,能與一個明確的「目的」(purpose)聯繫在一起,也可以幫助領導人了解:什麼時候應該對議題發聲...